不同球囊压力带压迫方案对经足背浅静脉顺行溶栓患者溶栓效果及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 一项改善深静脉血栓(DVT)治疗的关键研究

时间:2025年2月11日
来源:Thrombosis Journal

编辑推荐:

深静脉血栓(DVT)危害大,为探寻更优治疗方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研究人员开展不同球囊压力带压迫方案对 DVT 患者溶栓及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特定双位点压迫方案可增强溶栓效果、提升血流速度,为 DVT 治疗提供新方向。

广告
   X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就像隐藏在身体里的 “定时炸弹”,它是由于血液凝固因子异常,在深静脉系统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近年来,随着各种风险因素的增多,DVT 的发病率一路攀升,高达 0.14% - 0.16%。它不仅会导致患者肢体肿胀、疼痛,严重时血栓脱落还可能引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危及生命,即便侥幸存活,也可能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 - thrombotic Syndrome,PTS),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
目前,治疗 DVT 的方法众多,常用的溶栓疗法包括全身溶栓、深静脉溶栓和导管导向溶栓(Catheter -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等。然而,全身溶栓效果欠佳,并发症风险高,还容易引发 PTS;CDT 虽有优势,但也存在禁忌证和失败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足背静脉溶栓(Dorsalis Pedis Vein Thrombosis,DPVT)脱颖而出,它出血风险低、操作相对简便,理论上能通过阻断浅静脉,让溶栓药物精准抵达深静脉血栓部位,提升疗效。但如何更好地阻断浅静脉血流,让药物发挥最大作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关键问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旨在探究不同的浅静脉血流阻断方案对下肢 DVT 治疗的影响。研究人员招募了 42 位 DVT 患者,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在研究中,有几个关键技术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是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定球囊压力带的压迫压力,确保浅静脉成像消失的同时,深静脉能清晰显示。其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如 Mindray DC - 26)测量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此外,通过留置针经足背浅静脉持续输注低剂量溶栓药物,同时配合皮下注射那屈肝素抗凝,并监测凝血参数。

研究结果如下:

  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栓位置、病程及合并症等基本特征上无显著差异(),这为后续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2. 溶栓后肢体周径差异和消肿率比较:溶栓前,两组患肢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实验组患肢周径差异显著低于对照组(),消肿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实验组的压迫方案在减轻肢体肿胀方面效果更优。
  3. 溶栓前后 Marder 评分和患肢静脉通畅率比较:溶栓前,两组的 Marder 评分和静脉通畅率无明显差异();溶栓后,实验组的 Marder 评分显著降低,静脉通畅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说明实验组的方案能更好地溶解血栓,恢复静脉通畅。
  4. 溶栓后股静脉和腘静脉血流速度比较:溶栓后,实验组患肢股静脉在 30、45 和 60 分钟的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腘静脉在 30 和 60 分钟时,实验组血流速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虽 45 分钟时两组差异不显著(),但整体上实验组方案能有效提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双位点球囊压力带交替压迫方案,即分别在髌骨中点下方 10cm 和内踝骨标记上方 15cm 处进行压迫,能显著增强 DVT 患者的溶栓效果,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这一方案利用了小腿深、浅静脉之间丰富的交通支,使溶栓药物能更高效地到达血栓部位,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同时,血流速度的提升也有助于预防新的静脉血栓形成。

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作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受限。未来,还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但无论如何,这项研究为 DVT 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它就像一盏明灯,为深静脉血栓的治疗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患者看到了更多康复的希望。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