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小麦黄花叶病毒 RNA1 复制密码:3ʹ UTR 核心结构与蛋白调控机制及病害防控新希望

时间:2025年2月25日
来源:Phytopathology Research

编辑推荐:

为解决 WYMV 的 3ʹ和 5ʹ非翻译区对 RNA 复制的调控机制不明等问题,作者[第一作者单位] 研究人员开展了 WYMV RNA1 复制相关研究。结果明确了 3ʹ UTR 核心结构特征等。该研究为防控 WYMV 病害提供理论依据,值得一读。

广告
   X   

在植物病毒的世界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可是个 “大反派”。它属于 Bymovirus 属,在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给小麦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你能想象吗?大片大片的小麦田,因为这个病毒的侵害,产量大幅下降,农民伯伯们的心血付诸东流。

RNA 病毒的基因组复制是其生命历程中的关键环节,就像游戏里的关键关卡一样,只有顺利通过,病毒才能继续 “作恶”。大多数植物 RNA 病毒是单链基因组,入侵宿主细胞后,要经历蛋白质翻译、基因组复制和包装、移动等一系列过程。而 RNA 病毒基因组复制需要复制酶的参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病毒编码的 RNA 依赖的 RNA 聚合酶(RdRp) ,它就像是病毒复制的 “总指挥官”,不过这个 “指挥官” 也需要辅助蛋白和宿主因子的协助。

病毒基因组复制的起始主要有两种机制,分别是引物依赖和非引物依赖过程。简单来说,就好比盖房子,有的需要先准备好特定的材料(引物)才能开工,有的则不需要。病毒基因组复制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以正链 RNA 为模板,由病毒编码的复制酶合成互补的负链 RNA,然后再以负链 RNA 为模板合成新的正链 RNA,这样就完成了病毒 RNA 的复制。

在这个过程中,基因组 3ʹ端的核心调控元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复制的起始。这些调控元件的结构特点各不相同,有的有着复杂的二级或三级结构,就像精心搭建的复杂建筑;有的则是短序列,没有明显的高级结构。除了核心调控元件,3ʹ区域还有其他序列和结构特征,它们在复制调控中起到增强或减弱的作用。另外,RNA 的 5ʹ端序列也参与复制调控,它可以通过与 3ʹ端的长距离 RNA - RNA 相互作用完成 RNA 环化,从而提高复制效率。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的基因组由两条正单链 RNA 组成,5ʹ端有一个共价结合的 VPg 蛋白,3ʹ端有一个 poly(A)尾。它的 RNA1 和 RNA2 都编码多聚蛋白,这些多聚蛋白可以被病毒编码的蛋白酶切割,产生 10 种成熟的病毒蛋白。不同 WYMV 分离株的编码区和 3ʹ UTR(非翻译区,也就是一段不会被翻译成蛋白质的 RNA 序列)的核苷酸序列通常具有较高的同一性,而 5ʹ UTR 则突变率相对较高。而且,WYMV RNA1 的 5ʹ UTR 在不同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比 WYMV RNA2 的 5ʹ UTR 更高。

不过,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WYMV 的 3ʹ端缺乏腺苷酸化,而且 3ʹ多聚腺苷酸化在体外对 WYMV RNA 负链的合成有负面影响。此外,在 WYMV RNA1 和 RNA2 的 5ʹ UTR 中还发现了 IRES 元件(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它能让核糖体不依赖于帽子结构就结合到 mRNA 上开始翻译 ),3ʹ UTR 可以协同增强相应 5ʹ UTR 的 IRES 活性。但是,这个病毒的 3ʹ UTR 和 5ʹ UTR 对复制的独立调控作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还有一些 WYMV 编码的蛋白质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NIb 具有 RNA 依赖的 RNA 聚合酶活性,被认为是参与病毒复制的核心蛋白。研究发现,NIb 可以通过与光诱导蛋白 LIP 相互作用,干扰 ABA 途径,从而促进 WYMV 的感染。VPg 位于病毒基因组的 5′端,在小 RNA 病毒中,它可以作为新生病毒 RNA 合成的引物。14 K 蛋白可以通过其中心疏水结构域与膜结合,将复制装置固定在内质网膜上,可能参与病毒基因组的体内积累。P3 是另一个影响病毒 RNA 积累的重要蛋白。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来自 作者[第一作者单位] 的研究人员在《期刊原文名称》上发表了《论文原文标题》这篇论文。他们通过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认识 WYMV 的复制机制,以及防控由它引起的作物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人员为了开展这项研究,用到了几个关键的技术方法。首先是 PCR 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简单说就是可以在体外大量扩增特定 DNA 片段的技术 ),用来扩增 DNA 片段,这些片段作为模板用于后续的实验。然后是原核表达和纯化技术,他们把 WYMV 的 NIb、VPg、14 K 和 P3 蛋白的编码序列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出来。还有体外转录技术,用 T7 RNA 聚合酶以质粒为模板转录出不同的 RNA 片段。另外,通过在线探测技术(in-line probing,利用 RNA 分子内的酯转移反应来确定 RNA 单双链状态 )和体外复制技术,研究 RNA 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病毒 RNA 的复制情况。

下面我们来看看研究结果。

WYMV NIb 识别 WYMV RNA1 3ʹ UTR 并催化反义 RNA 链的合成


研究人员先在原核细胞中表达并纯化出了 MBP - NIb 融合蛋白。然后,他们选了三个 WYMV RNA1 片段进行体外复制实验。结果发现,MBP - NIb 蛋白就像长了 “眼睛” 一样,能特异性地识别 WYMV RNA1 的 3ʹ UTR,并催化合成其互补链,但是对 WYMV RNA1 的 5ʹ UTR 和中间片段却 “视而不见”,没办法催化它们的互补链合成。而且,单独的 MBP 蛋白也不能催化 WYMV RNA1 3' UTR 互补链的合成。

为了进一步验证 WYMV NIb 蛋白的特异性,研究人员又拉来了其他 “小伙伴”,包括 14 K、P3、VPg 这些和 WYMV RNA 积累有关的蛋白,还有烟草浓密顶病毒(TBTV)的 RdRp。他们发现,TBTV 的 RdRp 根本不认识 WYMV RNA1 的 3ʹ UTR,没办法催化它的互补链合成,14 K、P3 和 VPg 这几个蛋白也都没办法单独催化 WYMV RNA1 3ʹ UTR 互补链的合成。这就更加证明了 WYMV NIb 蛋白的独特性,它能专门识别并催化 WYMV RNA1 3ʹ UTR 互补链的合成。

研究人员还想知道 14 K、P3 和 VPg 这几个蛋白对 NIb 的 RdRp 活性有什么影响。结果发现,有 14 K 和 P3 蛋白在的时候,NIb 的 RdRp 活性分别提高了 1.2 倍和 1.5 倍,就像是给 NIb 打了 “兴奋剂” 一样。但是 VPg 蛋白却像是个 “拖后腿” 的,它让 NIb 的 RdRp 活性降低到了野生型的 80%。当把 14 K 和 P3 一起和 NIb 作用时,NIb 的 RdRp 活性提高了 2.5 倍,不过 14 K 和 VPg、P3 和 VPg 组合,还有三个蛋白一起组合,对 NIb 的 RdRp 活性都没有明显影响。

WYMV RNA1 3ʹ UTR 的核心结构影响复制效率


为了找到 WYMV RNA1 3ʹ UTR 和 NIb 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研究人员用在线探测技术,观察有 NIb 蛋白和没有 NIb 蛋白时 RNA1 3ʹ UTR 的结构变化。RNA1 3ʹ UTR 的末端有五个发夹结构(H1 - H5) ,就像五个小夹子一样。当有 NIb 蛋白存在时,研究人员发现 H1 和 H2 之间连接序列中的 7624UU 和 H4 环中的 7571UU 的在线切割减少了,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因为 NIb 蛋白的存在形成了新的碱基对。

接着,研究人员对 3ʹ UTR(或者它的突变体)和 NIb 进行体外复制实验。他们发现,和野生型的 RNA1 3ʹ UTR 相比,ML4 和 M7624 突变体都没办法催化相应反义链的合成。H4 茎部的突变(MS4)也让复制效率降低到了野生型的 30%。这说明 7624UU 和 7571UU 很可能是和 NIb 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而且这两个位点必须同时存在,病毒复制才能顺利进行。

研究人员还对 3ʹ UTR 的 H1、H2、H3 和 H5 发夹结构进行了突变研究。结果发现,当 H1 发夹茎部(MS1)或环部(ML1)突变时,MBP - NIb 合成的互补链分别下降到了野生型 3' UTR 时的 90% 或 70%。H2 发夹的茎部(MS2)和环部(ML2)都突变后,MBP - NIb 就没办法用这些模板合成互补链了。H3 发夹茎部(MS3)突变时,MBP - NIb 合成互补链的效率没有明显变化,但是环部(ML3)突变时,互补链合成量下降到了野生型的 70%。H5 发夹的茎部和环部(MS5 和 ML5)都突变后,MBP - NIb 合成互补链的水平下降到了野生型的 30%。这表明 H2 和 H5 发夹结构对 MBP - NIb 合成互补链有很大影响,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突变改变了 RNA1 3ʹ端的整体结构,让 NIb 蛋白和它的结合变弱了。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提到,获得纯化且有活性的复制酶是研究病毒复制调控的关键一步。他们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了 WYMV 的 RdRp 蛋白(NIb 蛋白),这个蛋白有催化活性,对 RNA 的识别也有特异性。在研究中他们还发现,VPg、14 K 和 P3 蛋白在体外没办法单独催化病毒基因组复制,但是 14 K 和 P3 蛋白和 NIb 一起时,能增强 NIb 的复制活性,这说明它们可能和 NIb 形成了复制复合物,改变了 NIb 蛋白的构象,让它更容易结合到 3' UTR 上,影响病毒在体内的积累。而 VPg 蛋白对复制有抑制作用,不过它在 WYMV 复制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清楚,研究人员打算在后续研究中建立 WYMV 从负链到正链的转录系统来深入探索。

小麦黄花叶病在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是非常严重的经济作物病害。虽然之前对 WYMV 的翻译调控机制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它的复制调控机制还不明确。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纯化的 MBP - NIb 蛋白对 RNA1 的 3ʹ UTR 有很高的特异性。他们还在 RNA1 3ʹ UTR 末端发现了五个发夹结构,推测 7624UU 和 7571UU 可能是 NIb 的结合位点,并且 H2 和 H5 对 RNA 复制很重要。这些发现虽然是在体外实验中得到的,但为进一步研究 WYMV 在体内的复制调控提供了基础,也有助于找到抗病毒的靶点,为防控 WYMV 引起的作物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了解 WYMV 复制机制的大门。它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病毒是怎么在小麦里 “搞破坏” 的,也为我们对抗它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相信在未来,科学家们能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找到更好的方法来保护小麦,让农民伯伯们不再为小麦黄花叶病而发愁。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