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胃黄色瘤竟与缺铁性贫血有关?一项关键医学发现

时间:2025年3月5日
来源: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

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探究胃黄色瘤与缺铁性贫血关联,发现二者或有关联,为临床诊断提供新思路。

广告
   X   

在医学的神秘世界里,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毫无关联,却又暗藏玄机的病症组合。胃黄色瘤(Gastric xanthelasma)就是其中一种令人费解的存在,它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就像胃里突然冒出的 “不速之客” ,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尽管它平时可能悄无声息,不引起任何症状,但却可能和慢性疾病一同出现,比如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甚至还可能与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神秘的关联,让医生们困惑不已,也促使医学研究者们不断探索,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
为了弄清楚这些疑问,来自土耳其 Bartın 州立医院(Bartın State Hospital)的研究人员 Yuksel Dogan、Adnan Mesut Dede 和 Arzu Erdoğan 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通过详细分析一位 71 岁男性患者的病例,深入探究胃黄色瘤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潜在关系。研究发现,经过对胃黄色瘤和慢性胃炎的治疗,患者的贫血症状得到了缓解,这一结果暗示着胃黄色瘤和缺铁性贫血之间或许存在着某种尚未被揭示的联系。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上,为医学界进一步了解这两种病症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方法:

  1. 内镜检查:通过上消化道内镜,能够直接观察到胃窦黏膜上的病变情况,清晰呈现出胃黄色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等特征。
  2. 病理检查: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确认胃黄色瘤和慢性胃炎的病理特征,并排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肿瘤等其他病变。
  3. 实验室检查: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铁蛋白等指标,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同时,还检查了血脂等其他指标,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下面来具体看看研究结果:

  1. 患者基本情况与症状:一位 71 岁的土耳其男性患者,有着糖尿病病史(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为 7.2% ),长期吸烟史(45 包年),并且之前因胆结石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他出现了上腹部疼痛、虚弱和疲劳等症状,临床检查发现皮肤和结膜有轻微苍白。
  2. 实验室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血红蛋白为 10.8g/dL(正常范围 13.8 - 17.2g/dL) 、血细胞比容为 32.8%(正常范围 40.7 - 50.3%) 、平均红细胞体积为 74fL(正常范围 80 - 100fL) 、铁蛋白为 20ng/mL(正常范围 24 - 336ng/mL),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偏高,高密度脂蛋白正常。这些结果表明患者存在缺铁性贫血。
  3. 内镜与病理检查结果: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患者胃窦黏膜上有略微隆起、边缘不规则的黄白色斑块(2 - 6mm) ,病理检查确诊为胃黄色瘤和慢性胃炎,但未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有一个小的无蒂息肉,切除后病理证实为增生性息肉。腹部影像学检查(CT 和超声)排除了恶性肿瘤的可能。
  4. 治疗与随访结果:患者接受了泮托拉唑(40mg / 天)和为期 3 个月的口服铁剂补充治疗,并通过圈套器切除了胃病变。3 个月后的内镜复查显示,胃病变完全消失。研究人员建议患者进行年度随访,以监测疾病是否复发或进展。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胃黄色瘤在胃肠道中较为罕见,主要发生在胃部。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某些病理过程影响胃黏膜有关。胃黄色瘤的自然病程尚不明确,部分病例可能不经治疗自行消退,但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内镜密切随访。目前关于胃黄色瘤与缺铁性贫血关联的报道较少,在本病例中,治疗胃黄色瘤和慢性胃炎后贫血得到缓解,这提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此外,胃黄色瘤的外观有时容易与胃癌等恶性肿瘤混淆,因此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对于准确诊断至关重要。内镜下切除和消融是治疗胃黄色瘤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当存在其他并发病变时。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虽然只是基于单个病例,但它为胃黄色瘤和缺铁性贫血之间的潜在关联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这不仅提醒临床医生在面对缺铁性贫血患者时,要考虑到胃黄色瘤的可能性,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也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两种病症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未来,还需要更多大规模的研究来明确胃黄色瘤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