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眠细菌复苏机制:群体感应介导的代谢协同作用解析

时间:2025年4月3日
来源:European Biophysics Journal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研究针对休眠细菌复苏机制这一未解难题,通过建立基于规则网格的信息扩散模型,以群体感应(QS)为核心机制,揭示了代谢参数(同化率σ与生产力系数α)的协同作用如何调控表型转换。研究发现低比例催化剂菌株(C, σC=20/αC=10-4)可有效激活休眠菌株(D, σD=2/αD=2),为微生物生态调控和病原体防控提供新思路。

广告
   X   

在微生物世界中,休眠现象如同生命按下暂停键的神秘魔法——细菌通过进入代谢停滞状态逃避恶劣环境,却能在条件改善时神奇"复活"。这种能力虽为微生物赢得生存优势,却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临床检测中漏诊的休眠病原体、抗生素耐受性的产生,甚至永冻层中因气候变暖复苏的远古微生物,都构成潜在威胁。尽管已有研究确认群体感应(QS)和自诱导分子(AI)在复苏中的作用,但缺乏揭示代谢参数动态调控机制的理论模型。

意大利莱切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uropean Biophysics Journal》发表创新研究,将细菌抽象为规则网格中的智能体(agent),通过建立包含同化率(σ)和生产力系数(α)等代谢参数的信息扩散模型,首次从理论层面阐明QS介导的复苏机制。研究采用随机算法模拟细菌群落演化:每个迭代步骤计算节点电势V(l)=ΣQ(j)/Dist(j,l)和能量ε(l)=Q(l)V(l),通过概率函数p(n,m)=min(1,exp(-α3ΔEn,m))实现长程相互作用,最终以最终/初始菌落数量比(Nf/Ni)量化适应度。

单表型分析揭示休眠的代谢阈值:当σ<8或α/σ比值过高时,菌株完全进入休眠态(100%不繁殖),表现为空间均匀分布。关键发现在于双表型相互作用——占比2.5%的催化剂表型(C, σC=20/αC=10-4)可使休眠表型(D)适应度>1,形成"时间-面积"增益达35%的共生系统。电荷分布动态显示,C菌株通过增强网络总传感电荷Q促进D菌株突破复制阈值Qmin=2,而过高C比例(>7.5%)或αC>5将导致资源竞争失衡。

该研究开创性地构建了代谢参数-表型转换-QS信号的定量关系框架,证实低丰度"欺骗者"(cheater)表型对群落稳定的积极作用。理论模型不仅为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提供新范式,更对临床应对抗生素耐受性、设计新型抗生物膜策略具有启示意义。作者特别指出,类似机制可能存在于肿瘤细胞休眠现象中,这为跨学科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