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早期免疫逃逸机制:干细胞与微环境的动态博弈
结直肠癌的免疫特征与治疗困境
多数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呈现低突变负荷与免疫冷微环境(immune-cold microenvironment)特征,这一特性显著限制了免疫检查点阻断(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疗法的临床效果。与晚期肿瘤复杂多样的免疫逃逸机制不同,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免疫逃逸的种子早在癌前病变阶段就已埋下。深入解析这些早期事件,有望为 CRC 的预防与治疗开辟新路径。
关键转录因子 SOX17 的免疫逃逸启动作用
在 CRC 发生发展中,转录因子SOX17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通过诱导产生LGR5–细胞,同时下调干扰素 -γ(IFN-γ)信号通路,在结直肠腺瘤及癌组织中启动免疫逃逸程序。值得注意的是,正常肠道及 CRC 组织中均存在LGR5+与 LGR5–细胞的可塑性转换。最新研究发现,LGR5–细胞在 CRC 肝转移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干性维持及侵袭能力增强相关。
肿瘤微环境的构建:基质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交互作用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的形成离不开基质生态位细胞的参与。成纤维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等基质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 TGF-β、VEGF-C)及重塑细胞外基质,构建免疫抑制微环境。例如,成纤维细胞可通过表达PD-L1直接抑制 T 细胞功能,而淋巴管内皮细胞则通过促进肿瘤引流淋巴结的免疫耐受状态,协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在免疫细胞层面,CRC 微环境中富集的调节性 T 细胞(Tregs)与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通过分泌 IL-10、Arg-1 等因子,抑制效应 T 细胞活化。同时,树突状细胞(DCs)的抗原呈递功能受损,进一步削弱抗肿瘤免疫应答。这种癌细胞、基质细胞与免疫细胞间的动态串扰,不仅推动了免疫逃逸的进程,还为肿瘤向肝脏等远处器官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早期事件对转移的驱动:以肝转移为例
肝转移是 CRC 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早期免疫逃逸密切相关。LGR5–细胞凭借其更强的侵袭性与免疫逃逸能力,可突破肠道基底膜并进入循环系统。在转移定植过程中,肿瘤细胞与肝脏微环境中的星状细胞、Kupffer 细胞相互作用,通过激活Wnt/β-catenin 通路与EMT(上皮 - 间质转化)程序,形成适合转移灶生长的免疫抑制微环境。
总结与展望
该综述系统阐述了 CRC早期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揭示了干细胞状态转换(如 LGR5+/LGR5–可塑性)与微环境细胞互作在肿瘤发生、转移中的核心作用。未来研究可聚焦于靶向 SOX17-LGR5–细胞轴或重塑基质 - 免疫细胞网络,开发针对癌前病变的干预策略,为提高 ICB 疗法响应率及改善 CRC 患者预后提供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