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系遗传变异塑造克隆造血景观并影响恶性血液病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

时间:2025年7月16日
来源:Nature Genetics

编辑推荐:

本研究揭示了种系遗传变异如何影响克隆造血(CH)的突变景观及其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转化。研究人员通过对731,835人的多队列分析,鉴定出22个新的CH易感基因,发现这些基因通过体细胞-种系相互作用塑造独特的突变谱,并显著影响CH向血液肿瘤进展的风险。该研究为理解遗传背景如何调控体细胞进化提供了新见解,对血液肿瘤的早期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广告
   X   

在人体衰老过程中,造血干细胞会积累突变并形成克隆扩增,这种现象被称为克隆造血(CH)。虽然CH在健康人群中普遍存在,但仅有少数会进展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CH的命运?这个问题的答案对癌症预防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种系遗传变异会影响癌症风险和肿瘤突变特征,但其对正常组织体细胞突变景观的影响尚不清楚。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对731,835人的多队列分析,系统阐明了种系遗传变异对CH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员整合了英国生物银行(UKBB)、All of Us等六大队列数据,采用全外显子测序(WES)和SNP芯片分析技术,通过Mutect2和VarDict双流程进行体细胞突变检测,并利用MoChA算法识别嵌合染色体异常(mCAs)。研究重点关注了236个癌症易感基因中的种系致病/可能致病变异(PGVs),建立了严格的变异筛选标准。

研究首先在UKBB队列中描绘了种系变异与CH的关联图谱。分析显示,8%的个体携带显性遗传模式的PGVs,这些携带者表现出更高的CH发生率,特别是血液系统驱动基因相关的CH-heme和拷贝中性杂合性缺失(CNLOH)事件。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研究人员鉴定出14个与CH显著相关的基因,其中8个在验证队列中得到确认,包括CHEK2、ATM、TP53等DNA损伤修复(DDR)基因和ETV6、RUNX1等转录因子基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因倾向于导致特定类型的体细胞突变,如CHEK2变异与DNMT3A突变显著相关。

深入分析发现,种系背景塑造了独特的体细胞突变选择模式。例如,ATM携带者易发生11q CNLOH,而MPL携带者易出现1p CNLOH。通过计算克隆适应性,研究人员证实这些关联反映了种系变异对特定突变的选择优势。进一步扩展分析又鉴定出84个基因的262个关联,其中23个基因与特定CH亚型相关,如ERCC6L2变异携带者表现出PPM1D突变富集。

在临床转化方面,研究发现16个CH易感基因同时增加血液肿瘤风险,包括新发现的XRCC2、SLX4等基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CHEK2和ATM变异携带者不仅CH风险增加,其CH进展为恶性肿瘤的风险也显著升高。通过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显示结合种系和CH信息可更精准识别高危个体,如CHEK2携带者中2%的人10年骨髓肿瘤风险超过5%。

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种系选择型CH"的概念。当CH突变与特定种系背景存在强关联时(OR≥1.5),其进展风险显著高于非选择型CH。例如,CHEK2携带者的DNMT3A CH进展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8倍。这种体细胞-种系相互作用解释了为何相同CH突变在不同个体中表现出不同的恶性转化风险。

这项研究开创性地揭示了种系遗传变异通过塑造体细胞突变选择景观影响CH命运的双重机制。不仅鉴定出大量新的CH易感基因,还阐明了体细胞-种系相互作用在血液肿瘤发生中的关键作用。研究成果为精准识别高危个体提供了分子标志物,对血液肿瘤的早期监测和干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该研究范式也可拓展至其他组织,为理解遗传背景如何调控体细胞进化提供了新视角。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