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无家可归者结核病治疗结局的证据:一项范围综述

时间:2025年4月3日
来源: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聚焦无家可归人群结核病(TB)治疗结局。通过检索 6 大数据库,纳入 14 篇文献分析发现,该人群 TB 治疗成功率低(不足 30% - 89.7%),失访(LFU)等不良结局频发。提出需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措施,改善治疗效果。

广告
   X   

### 一、研究背景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传染病,2023 年全球超 1080 万人感染,超百万人死亡。尽管全球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距离世界卫生组织(WHO)2015 年提出的 “终止结核病战略” 目标仍有差距。该战略旨在到 2025 年减少 50% 的发病率,实现至少 90% 的病例通报覆盖率和治愈率;可持续发展目标(SDG)3 则期望在 2030 年消除结核病流行。
社会因素对结核病的影响显著,贫困、社会边缘化等增加感染风险并阻碍治疗依从性。无家可归者(People experiencing homelessness,PEH)作为弱势群体,面临社会不平等,健康需求复杂,合并症普遍,医疗服务可及性差,更易感染结核病且治疗结局不佳,这给结核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此前虽有关于无家可归者结核病发生情况的综述,但缺乏对其治疗结局的专门综述,因此开展此项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 JBI 指南及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报告的范围综述扩展清单(PRISMA - ScR)进行。首先明确研究目的,采用 “人群、概念和背景”(PCC)策略提出研究问题:无家可归人群结核病治疗结局的科学证据有哪些?

结核病治疗结局依据 WHO 定义分类,包括治疗成功(治愈和完成治疗的患者总和)、死亡、失访(Loss to follow - up,LFU,未开始治疗或治疗中断连续两个月及以上)、治疗失败(治疗方案需终止或永久更换)和未评估。对于无家可归者,采用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的定义,涵盖露宿街头、临时住所等多种居住状态。

检索策略方面,选取医学主题词表(MeSH)和健康科学描述词表(DeCS)中的英文、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描述符及同义词,于 2024 年 7 月检索 Medline、Web of Science、Scopus、LILACS、CINAHL 和 Embase 六大数据库。纳入标准为 2015 年以后发表,采用定量或混合研究方法,涉及 15 岁及以上参与者,以英文、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撰写的原发性研究、二次研究及灰色文献;排除定性研究、特定疾病类型(如耐药结核病、潜伏结核感染等)及儿童(14 岁以下)相关研究。

资料筛选与提取过程中,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 Rayyan 应用程序去除重复项,由两名研究人员依据纳入标准独立筛选,分歧通过与第三名作者讨论解决。同时进行手动检索,采用改编的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遵循国际研究伦理规范,因未直接接触人体参与者,无需伦理委员会批准。

三、研究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初筛获得 731 篇文献,经筛选和手动检索最终纳入 14 篇。这些文献在研究人群、方法和治疗结局比例方面存在异质性。多数研究发表于 2020 - 2024 年,以英文撰写,地理分布上巴西相关研究最多,研究设计以队列研究和横断面研究为主,多使用当地结核病电子监测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部分使用卡方检验、Fisher 精确检验和逻辑回归模型,常用统计软件包括 STATA、R、SPSS 等。多数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部分研究因未直接接触参与者未申请伦理批准。

3.2 无家可归者结核病治疗结局


无家可归者结核病治疗成功率差异大,范围从不足 30% 到 89.7%。英国一项研究对比住院服务和标准治疗,前者成功率最高(89.7%);另有研究评估住房提供计划对治疗结局的影响,成功率达 80%。但超过半数研究的成功率低于 45%,最低不足 30%。

不良治疗结局方面,失访是最常报告的负面结果,9 项研究提及,部分研究失访率高达 53.6%,甚至超过成功治疗率。其次是死亡,最高死亡率达 21.9%,部分研究约为 14%。“未评估” 结局在 7 项研究中报告,比例为 6.9% - 23.5%。“治疗失败” 比例最低,多数研究低于 1%,但在成功率较高的研究中,该比例相对较高,如分别为 10.25% 和 8.8%。

系统综述中 7 项研究的治疗结局率与本研究一致,成功治愈率为 35.2% - 77%,治疗完成率最高达 85%;失访和死亡仍是主要不良结局,“未评估” 和 “治疗失败” 比例较低。

对比无家可归者与普通人群,无家可归者治疗结局更差,治疗失败可能性更高,死亡率也更高(14.4% vs 5.4%)。不同护理方式对治疗结局有影响,接受长期护理机构治疗的患者治疗成功几率更高。此外,无家可归者相比其他人群(如酗酒者、HIV 感染者、被剥夺自由者、移民等),治疗失败风险更大。

研究还收集了无家可归者的社会人口学变量(如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水平等)、临床因素(酒精、烟草和药物使用、HIV/AIDS 诊断、心理健康状况等)和结核病相关因素(诊断类型、临床形式、直接观察治疗(Directly Observed Therapy,DOT)使用等)。发现结核病在无家可归者中主要影响年轻男性,多为黑或棕色皮肤,教育程度低,诊断较晚,且多为肺结核。DOT 实施失败或困难与死亡率增加和不良结局相关,多数研究主要评估新发病例,对失访后再入院率关注较少。

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部分数据报告不一致、部分变量数据缺失、部分数据库未被纳入等。同时,研究也指出了一些重要变量(如物质使用、营养状况等)测量或数据的缺乏。

四、讨论


4.1 治疗结局差异及原因


本研究中两项成功率较高的研究来自高收入国家,采用综合护理模式,涵盖药物治疗、社会和健康支持(如住房、营养和多学科团队协助),但仍未达到 WHO 推荐的 90% 治疗成功率目标,多数研究远低于国际结核病控制标准。

全球普通人群结核病治疗成功率为 88%,与无家可归者相比,除治疗失败比例较低外,其他结局差异显著。经济因素对结核病控制影响重大,无家可归者治愈概率低,需要更多投入才能达到预期治愈率。

4.2 无家可归者健康风险因素


无家可归者面临更高的不良治疗结局风险,高死亡率与贫困、合并症和医疗服务可及性不足有关。社会人口学特征方面,成年男性在全球结核病负担中占比高,男性因行为习惯和就医延迟等因素,结核病发病率较高,且性别文化规范对结核病结局影响显著。种族方面,在巴西及美国部分地区,黑人或混合种族人群结核病治疗结局较差,存在种族不平等现象。

4.3 改善治疗结局的策略


为改善无家可归者结核病治疗结局,需采取多方面措施。政策层面,应投资特定公共政策和针对性服务,实施社会保护网络,促进健康公平和减少贫困。医疗服务方面,需要提供响应无家可归者需求的医疗服务,培训专业人员,减少歧视和污名化,提高服务质量。社会支持至关重要,包括解决住房、食物和医疗需求等,同时提供心理健康护理,可提高治疗依从性。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控制结核病的关键,加强健康和社会护理团队与无家可归者的联系,整合社会服务和结核病护理,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

针对物质使用问题,应制定跨部门公共卫生政策,减少精神活性物质消费。对于结核病 - HIV 合并感染,需整合结核病和 HIV 控制项目,提供联合检测和治疗服务,推广即时检测技术并提供咨询和护理服务。此外,还需改进数据管理,提高无家可归者信息登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4 治疗模式的转变


直接观察治疗(DOT)和视频直接观察治疗(Video Directly Observed Therapy,VDOT)虽对结核病治疗有积极作用,但存在局限性,应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这种模式强调教育、心理社会和社会经济支持,关注患者感受,促进患者参与健康决策,建立医患信任关系,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成功率,降低失访风险。

4.5 研究局限性


本范围综述存在一定局限性。尽管检索了六大数据库,但可能遗漏其他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时间范围限制排除了 2015 年前的高质量研究;排除定性研究虽在讨论中有所弥补,但仍可能影响对个体经验的全面理解。

五、研究结论


无家可归者结核病治疗成功率低,与其他人群相比处于最不利状况,无研究达到 WHO 设定的 90% 治疗成功率目标。治疗结局差异大,失访是最常见负面结果。改善这一状况需要综合、协作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法,关注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投资健康、社会护理和教育,使医疗服务更贴近无家可归者需求,消除对结核病患者的污名和偏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 WHO 的结核病控制目标。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