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胰腺癌电场治疗中电极阵列位置影响疗效的关键问题,通过建立13例患者的3D模型,系统评估了电极阵列在轴向平面±15°、±30°和矢状面±10°旋转对电场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优化电极位置可使肿瘤区域平均电场强度提升7.41%,最小电场强度提高7.20%,同时改善均匀性指数(HI)和覆盖率指数(CI)。该研究为个性化电场治疗计划系统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提高胰腺癌局部控制率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胰腺癌作为"癌中之王",其五年生存率长期徘徊在10%左右,传统治疗手段效果有限。近年来,肿瘤治疗电场(Tumor Treating Fields, TTFields)作为一种新型物理疗法,通过中频交变电场干扰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已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中显示出临床获益。然而,胰腺位于腹腔深部,周围组织电导率差异显著,电场分布易受电极位置影响,这使得胰腺癌TTFields治疗面临独特挑战。目前临床实践中缺乏针对个体解剖特征的电极布局优化方案,导致治疗效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韩国国立癌症中心联合首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通过开发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系统评估了电极阵列位置变化对胰腺癌电场治疗的影响。该研究发表在《BMC Gastroenterology》期刊,为临床实现精准电场治疗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研究团队基于13例接受放疗的胰腺癌患者CT数据,使用OncoField v1.1.0治疗计划系统构建了个体化3D模型。通过固定频率150 kHz和电流密度31 mARMS/cm2参数,创建了包括参考计划(电极阵列位于标准前后-左右位)和6种试验计划(轴向平面±15°、±30°旋转及矢状面±10°旋转)在内的七种模拟方案。采用均匀性指数(HI)和覆盖率指数(CI)等放疗常用评价指标,结合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全面评估了不同电极布局下的电场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电极位置微小调整即可显著改变肿瘤区域电场分布。在最佳优化方案中,平均电场强度提升7.41%,最小电场强度提高7.20%,这两个参数直接关系到TTFields的治疗阈值(1 V/cm)。更值得注意的是,反映电场分布均匀性的HI改善4.57%,而表征治疗覆盖范围的CI提升达8.46%。具体病例分析表明,轴向平面+30°旋转方案对多数患者(6/13)效果最佳,而矢状面-10°旋转方案则对其余4例患者最有利,凸显了个体化优化的必要性。
讨论部分指出,这项研究首次系统量化了电极位置对胰腺癌TTFields治疗的影响。相比脑肿瘤研究中10-17%的电场强度提升,胰腺癌的优化幅度看似较小,但这主要源于腹腔组织异质性更高,且胰腺解剖位置更深。研究团队特别强调,由于肿瘤形态和周围器官位置的个体差异,必须通过3D治疗计划系统进行精确计算,仅凭经验性电极布局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证实了电极位置优化可显著提升胰腺癌TTFields治疗效果,为正在进行中的PANOVA-3三期临床试验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次,建立的治疗计划评估体系(HI/CI/DVH)实现了放疗概念向电场治疗的转化应用;最后,研究结果提示需要开发更精准的电极布局算法,并考虑治疗过程中的解剖结构变化,这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研究也客观指出了若干局限性,包括样本量较小(13例)、缺乏临床终点数据验证等。未来研究需扩大样本规模,整合多模态影像导航,并探索基于电压调节的调强电场治疗等新技术。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团队同期开发的基于水模体的三维质量保证系统已实现电场分布验证,平均差异控制在6.65%以内,为治疗计划系统的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项研究标志着胰腺癌TTFields治疗从经验性操作向精准化实施的转变,为改善这一难治性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治疗计划系统的不断完善和临床数据的积累,电场治疗有望成为胰腺癌综合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