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深度剖析 —— 探索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的诊疗新征程

时间:2025年4月5日
来源:Wiener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

编辑推荐:

视网膜脱离(RD)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致盲,为解决其诊疗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研究。结果显示,RRD 的诊疗在过去 100 年有显著进展,不同手术方式各有优劣,未来有诸多研究方向。这对提高 RRD 诊疗水平意义重大。

广告
   X   

视网膜是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相机的底片,负责将光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从而让我们能够看到周围的世界。然而,视网膜有时会 “闹脾气”,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情况。视网膜脱离可不是小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永久性失明,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过去,视网膜脱离曾是一种难以治疗的致盲性疾病,其病理机制也不为人知。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如今单次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成功率已超 90% 。即便如此,在视网膜脱离的诊疗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挑战。比如,如何更精准地诊断视网膜脱离,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以及如何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了深入了解视网膜脱离,尤其是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的研究人员 Jessica Xiong、Tuan Tran、Sebastian M. Waldstein 和 Adrian T. Fung 等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Wiener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上,为视网膜脱离的诊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临床检查、诊断成像等技术方法。临床检查通过散瞳眼底检查,借助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或双目间接检眼镜,仔细观察视网膜的情况;诊断成像则利用彩色眼底摄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B 超等手段,进一步辅助诊断。在研究过程中,还参考了大量的病例数据和过往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如下:
  • RRD 的历史与定义:过去 100 年,RRD 从难以治疗的致盲疾病发展为高治愈率的疾病。Jules Gonin 在 1919 年发现 RRD 由视网膜裂孔引起,随后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法。RRD 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RPE)之间因视网膜下液(SRF)积聚而分离,正常的视网膜与 RPE 的贴合对视觉功能至关重要。
  • 分类与发病机制:视网膜脱离主要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三种类型,本研究重点关注 RRD。RRD 多继发于全层视网膜裂孔,常见于后玻璃体脱离(PVD)时,PVD 是玻璃体的正常老化过程,多在 60 - 70 岁发生,近视或白内障手术会使其提前发生。
  •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RRD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60 - 70 岁为高发年龄段,男性居多。近视、白内障手术、眼部外伤、葡萄膜炎等眼部因素,以及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全身因素都是 RRD 的危险因素。
  • 症状、体征与诊断:RRD 的典型症状包括闪光感、飞蚊症、周边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查,如散瞳眼底检查,同时可借助彩色眼底摄影、OCT、B 超等成像技术辅助诊断,还需与视网膜劈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 自然病程与并发症:若不治疗,RRD 通常会进展为接近完全或完全性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还可能引发眼部低眼压、眼球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术后也可能出现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问题。
  • 治疗方法:RRD 的治疗目的是使视网膜复位、封闭裂孔并优化视觉效果。主要手术方式有气动视网膜固定术(PnR)、巩膜扣带术(SB)、玻璃体切除术(PPV),不同手术方式适用于不同情况,还可根据病情选择联合手术。术后护理也很重要,如气体填充时要限制患者活动,避免眼压升高,同时要关注白内障等并发症的发生。
  • 预后与对侧眼风险:RRD 的解剖复位成功率较高,黄斑未脱离的 RRD 视力预后较好,而黄斑脱离的 RRD 视力预后较差。患者对侧眼发生 RRD 的风险增加,需密切监测并采取预防措施。
  • 未来展望:未来 RRD 手术的发展方向包括使用视网膜胶水、水凝胶等新型材料,开展神经保护治疗,探索预防 PVR 的方法,以及应用头戴式 3D 数字显微镜、术中 OCT 等新技术,以改善治疗效果。
    研究结论表明,过去 100 年 RRD 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 PVR 的治疗。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进一步提高解剖和视觉效果,减少并发症,改善手术操作体验。这项研究为眼科医生提供了全面的 RRD 诊疗知识,有助于他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对提高 RRD 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中提出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有望推动 RRD 诊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