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卵巢癌现状与治疗困境
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每年全球新发病例众多,死亡人数也相当可观。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以铂类 / 紫杉醇为基础的化疗是一线治疗方案,但复发率高。复发患者依据无铂间隔时间(PFI)分为铂敏感和铂耐药两类,铂耐药患者无法采用铂类治疗。
随着研究进展,抗血管生成药物和 PARP 抑制剂等新疗法出现。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单抗,能与铂类化疗联合,改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其原理是使肿瘤血管正常化,增强化疗药物递送和细胞毒性,尤其对 BRCA 突变患者效果显著。PARP 抑制剂则利用肿瘤细胞的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RD),在 BRCA1/2 突变肿瘤中诱导合成致死。然而,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抗血管生成单药与 PARP 抑制剂的直接比较有限,它们的最佳整合方式也有待研究,特别是在非 BRCA 突变患者群体中。
卵巢癌还被认为是 “免疫冷” 肿瘤,对 PD - 1 或 PD - L1 抑制剂单药治疗反应不佳。尽管肿瘤突变负荷(TMB)高,但肿瘤抗原缺乏和免疫抑制微环境阻碍了免疫治疗效果。不过,联合治疗方案或许能克服这一难题,只是目前关于联合治疗的最佳方案、预测生物标志物以及治疗相关毒性管理等问题尚未解决。
研究方法
为了明确复发性晚期卵巢癌的最佳治疗方案,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网络荟萃分析。他们严格遵循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报告规范,在 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rary 等数据库中搜索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截至 2024 年 12 月关于晚期卵巢癌复发转移多线治疗的 RCTs,以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近 5 年发表的相关文章,限定搜索语言为英文,使用了一系列与卵巢癌、复发、治疗药物等相关的关键词。
筛选研究时,纳入标准包括前瞻性 II 期或 III 期 RCTs、经多线治疗或一线治疗后复发转移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不区分先前治疗方案,且研究需包含 PFS 的风险比(HR)值及其 95% 置信区间(CIs));排除标准有一线治疗较晚的研究、单臂研究、回顾性研究、荟萃分析、病例报告和综述。
数据提取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提取内容涵盖研究的各项特征、PFS 的 HR 值和 95% CIs,以及 3 - 5 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AEs)数据,若有分歧则通过讨论解决。
在统计分析方面,使用 R 软件中的 “Gemtc” 包进行网络映射和统计分析,计算对数转换后的 HR 及其对数标准误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评估结果稳健性。通过一致性模型比较直接和间接估计值进行一致性检验,用节点分裂法检测潜在不一致性。药物疗效通过累积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评估,SUCRA 值越接近 1 表示疗效越好。还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评估不同模型对 SUCRA 排名的影响。不良反应则利用 “forest” 包进行单方案率荟萃分析,并通过森林图展示结果。同时,使用 Cochrane Collaboration 工具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
研究结果
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纳入 24 项 RCTs,涉及 6250 名晚期卵巢癌患者,这些患者接受了 10 种不同的治疗方案。
网络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ARP 加抗血管生成方案的 SUCRA 值最高,达到 95.26%,表明其疗效显著优于其他 8 种方案,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双免疫治疗加化疗方案的 SUCRA 值为 87.24%,疗效也很强。PARP 方案(61.82%)、抗血管生成加化疗方案(60.14%)和抗血管生成方案(58.42%)疗效相似。免疫治疗加化疗方案(52.3%)相较于化疗方案(31.61%)有显著改善,双免疫治疗方案(36.49%)疗效也较好,而单免疫治疗方案(8.53%)疗效有限。
在不良反应方面,不同治疗方案各有特点。PARP 加抗血管生成方案中,高血压(10.86%)和疲劳(16.3%)较为常见;抗血管生成方案中,中性粒细胞减少(33.61%)、血小板减少(10.08%)和高血压(3.06%)出现频率较高;PARP 方案中,贫血概率为 21.1%,明显高于该方案的其他副作用;抗血管生成加化疗方案有贫血(11.58%)、中性粒细胞减少(12.75%)和腹泻(11.19%);化疗方案主要是血液学毒性,如贫血(11.64%)、中性粒细胞减少(14.74%)。单免疫治疗方案副作用发生率最低,双免疫治疗和免疫治疗加化疗方案副作用发生率相似。
讨论
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方法多样,除了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系统治疗主要依据无铂间隔时间。但目前缺乏能预测铂类再挑战疗效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治疗时还需综合考虑组织类型、BRCA1/2 突变状态、先前治疗线数、治疗史和反应、残留化疗毒性以及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联合治疗通常比单药治疗效果好,能提高客观缓解率和 PFS,不过也要关注其副作用。
PARP 抑制剂在卵巢癌治疗中意义重大,已获批用于多种情况。但对于 BRCA 突变的卵巢癌患者,单药 PARP 抑制剂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而 BRCA 野生型患者,单药治疗因缓解率低不被推荐。此外,接受多线铂类治疗的患者可能面临累积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和化疗过敏等问题。因此,PARP 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方案可能更有效,已有研究证明该联合方案能显著改善 PFS。二者联合在临床前研究中也有协同机制,如 PARP 抑制剂上调 VEGF - A 后,抗血管生成药物可抵消其促血管生成作用;抗血管生成治疗诱导的肿瘤缺氧能增强 PARP 抑制剂敏感性等。
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联合也有一定效果,如贝伐单抗联合铂类化疗能改善铂敏感患者的 mPFS,在非铂化疗中加入贝伐单抗也能提高 mPFS、肿瘤缓解率和生活质量评分,但该联合方案的 OS 获益和毒性存在争议。其他抗血管生成药物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化疗联合,对铂耐药疾病的 OS 有显著改善。在本次研究中,抗血管生成加化疗和抗血管生成方案的疗效仅次于 PARP 加抗血管生成方案。
免疫治疗在卵巢癌治疗中尚未获批,单药 ICIs 在复发性卵巢癌中的疗效令人失望,这与卵巢癌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有关。为克服这一问题,联合治疗策略被探索,如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或化疗,部分联合方案已显示出一定潜力,但目前多数证据来自 II 期或小样本 III 期试验,还需更多大规模研究来确认。
本研究还分析了不同治疗方案的毒性特征,这些毒性对患者管理和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例如,PARP 抑制剂加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高血压和疲劳,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进行降压管理,严重疲劳甚至可能导致患者中断治疗;血液学毒性如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需要密切监测并给予支持性治疗;抗血管生成加化疗方案中的腹泻可能加重患者营养不良和电解质失衡。
当然,本荟萃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基于已发表试验结果,并非个体患者数据,不同试验的方案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部分晚期卵巢癌复发后治疗试验缺乏 OS 数据,许多正在进行的 II 期试验结果尚无定论。化疗药物方案使用存在差异,但因试验数量少无法进行亚组分析。双免疫治疗加化疗方案仅在一项研究中提及,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研究结论
总体而言,这项荟萃分析表明,PARP 加抗血管生成方案在治疗复发性晚期卵巢癌方面优于其他 9 种方案,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抗血管生成加化疗、单药抗血管生成和单药 PARP 方案疗效相似,临床用药时可根据副作用差异调整剂量。双免疫治疗方案疗效优于单免疫治疗方案,为晚期复发性卵巢癌的免疫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不过,未来仍需更多研究来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