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ALS酶突变体G631D/G632S/P174S的结构解析:磺酰脲类除草剂抗性机制与作物改良新策略

时间:2025年4月15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研究针对小麦除草剂抗性培育难题,通过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揭示了TaALS酶关键突变位点(P174S/G631D/G632S)与磺酰脲类除草剂nicosulfuron的弱结合机制,为CRISPR/Cas介导的基因编辑提供精准靶点,对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广告
   X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小麦作为主要口粮作物的产量提升至关重要。然而杂草侵扰导致每年损失高达20-30%的产量,化学除草虽成本低廉却面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困境——传统磺酰脲类除草剂在抑制杂草乙酰乳酸合酶(Acetolactate synthase, ALS)的同时,也会误伤作物自身。这种靶标酶作为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通路的关键元件,已成为除草剂设计的"黄金靶点"。但如何精准改造作物ALS酶使其获得选择性抗性,一直是农业生物技术的重大挑战。

来自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中,首次通过计算生物学手段系统解析了小麦ALS酶(TaALS)突变体与除草剂nicosulfuron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同源建模(以拟南芥AtALS为模板)、分子对接(AutoDock v4.2.6)和分子动力学模拟(GROMACS 2022,100 ns)等技术,重点分析了P174、G631、G632等关键位点突变对除草剂结合的影响。

模型验证显示,构建的TaALS同源模型质量优异:ERRAT质量因子达93.93%,Ramachandran图中91.7%残基位于最优区。分子对接发现,单突变体TaALS-P174S(-6.55 kcal/mol)和TaALS-G632S(-6.29 kcal/mol)相比野生型(-7.32 kcal/mol)已显著降低nicosulfuron结合力,而双突变体TaALS-G632S/P174S(-5.77 kcal/mol)和三突变体TaALS-G631D/G632S/P174S(-6.58 kcal/mol)效果更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突变体使抑制常数(Ki)提升至14.92 μM,是野生型的3.5倍。

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三突变体的稳定抗性机制:100 ns模拟中,三突变体复合物RMSD稳定在0.263 nm,半径回旋(RoG)维持在3.23-3.27 nm,溶剂可及表面积(SASA)波动最小。能量分析显示其与nicosulfuron的相互作用能(-94.70 KJ/mol)显著低于野生型(-160.28 KJ/mol),氢键数量降至0.122个/帧。自由结合能计算(MM-PBSA)进一步证实三突变体结合能(-4.86 kcal/mol)远高于野生型(-8.66 kcal/mol)。

研究还发现,P174S突变通过扩大结合口袋空间阻碍除草剂进入,而G631D/G632S则改变静电相互作用模式。这种"空间位阻+电荷排斥"的双重机制,使得三突变体对多种ALS抑制剂(除pyroxsulam外)均表现出交叉抗性,为广谱抗性品种培育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首次从原子层面阐明了TaALS三突变体抗除草剂的分子机制,为CRISPR/Cas9介导的碱基编辑提供了精确靶点。相较于传统转基因方法,这种基于天然突变的育种策略更易被市场接受,对实现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价值。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验证这些突变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并探索在其他作物中的普适性应用。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