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胆道梗阻导致常规肝功能评估不可靠的临床难题,由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联合解放军总医院团队开展前瞻性双中心队列研究,通过99mTc-GSA SPECT/CT显像技术建立功能性未来肝残余体积体重比(FLVFLR-BWR)新指标,证实其预测大范围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AUC达0.835,显著优于传统CT体积测量和吲哚菁绿(ICG)检测,为恶性肝门部胆管肿瘤手术决策提供了精准量化工具。
肝门部胆管癌作为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始终是外科领域的重大挑战。由于肿瘤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喜欢沿着胆管壁悄悄蔓延生长,并常常侵犯周围重要的血管结构,医生们不得不采取半肝甚至扩大半肝切除联合尾状叶切除等激进手术方案。然而这类手术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8-77%,死亡率更可达1-11%。更棘手的是,约80%患者会出现梗阻性黄疸,淤积的胆汁会像"毒药"般抑制肝细胞代谢功能,使得传统肝功能评估指标如转氨酶、Child-Pugh评分等变得不可靠。面对这样的困境,外科医生迫切需要一把"精准的尺子",在术前就能准确测量未来剩余肝脏的真实功能储备。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联合解放军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核医学显像技术99mTc-半乳糖化人血清白蛋白(G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CT(SPECT/CT)应用于这一领域。这种技术犹如给肝脏装上"功能显微镜",能特异性标记肝细胞膜上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通过放射性计数精确量化各区域肝细胞功能。研究团队前瞻性纳入81例接受大范围肝切除的恶性肝门部胆管肿瘤患者,建立功能性肝体积(FLV)、功能性未来肝残余体积体重比(FLVFLR-BWR)等新型评估指标,并与传统CT体积测量、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CG)进行头对头比较。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采用双中心统一标准的99mTc-GSA SPECT/CT扫描协议,通过IQQA-3D软件半自动勾画全肝及未来肝残余区(FLR)感兴趣区;计算功能性肝体积时依据体素放射性计数分级加权(>80%最大计数体素直接计算功能体积,35-80%计数体素按比例折算);对28例门静脉栓塞(PVE)患者于栓塞后3周进行二次评估;主要终点采用国际肝脏外科学组(ISGLS)的术后肝衰竭(PHLF)标准。
研究结果揭示多项重要发现:
患者特征分析显示,27.16%患者发生PHLF,其中B/C级占17.28%。通过比较PHLF与非PHLF组发现,前者功能性指标全面"亮红灯"——FLVFLR(335.71 vs 440.59ml)、FLVFLR/FLVTOTAL(0.52 vs 0.69)、FLVFLR-BWR(0.55% vs 0.67%)和预测残余指数(PRI)(0.41 vs 0.50)均显著降低。
门静脉栓塞疗效评估呈现有趣现象:虽然栓塞侧形态学体积(MLV)更大,但非栓塞侧在FLV、FLV/MLV比值、FLV-BWR等功能性参数上全面占优,证实PVE确实能诱导功能性肝再生。
多因素分析确立FLVFLR-BWR的核心地位,其OR值达0.17(95%CI 0.05-0.53),意味着该指标每增加一个四分位距,PHLF风险降低83%。在调整年龄、出血量等混杂因素后,其预测优势依然稳健。
诊断效能比较显示,FLVFLR-BWR的AUC(0.835)显著超越传统指标:比CT体积指标(MLVFLR/SLV的0.799)提升4.5%,较ICG相关指标(ICGK-F的0.760)优势更明显。当cut-off值取0.82%时,敏感性达100%,可实现"零漏诊"。
这项发表在《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的研究具有三重突破意义:首次在恶性肝门部胆管肿瘤领域证实99mTc-GSA SPECT/CT的临床优越性;创新提出FLVFLR-BWR指标,将功能性体积与体重代谢需求有机结合;建立适用于胆道梗阻患者的精准评估体系。正如研究者强调,该技术特别适合三类人群:需PVE干预的临界病例、合并肝纤维化等基础病变者、以及ICG检测受胆红素干扰的患者。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该技术在ALPPS等复杂术式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与其他功能影像技术的联合策略。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