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化肥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解析:资源管理意图-行为差距与农业生态安全

时间:2025年4月21日
来源: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编辑推荐:

为解决农业系统中可持续生产与零饥饿(SDGs)目标的矛盾,来自印度的研究人员针对化肥过度使用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在旁遮普邦和北方邦开展620份农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经济支持、资源禀赋、制度能力等6大要素驱动化肥密集使用,而农户资源管理意图与田间实践存在显著行为差距(GHG排放占比31%),生产力提升仍是决策核心。该研究为平衡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提供量化依据。

广告
   X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关于可持续生产消费、零饥饿和清洁水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农业系统的核心运作。现代粮食生产体系暴露出资源高消耗与生态高干扰的双重困境——全球70%的淡水开采量和31%的温室气体(GHG)排放源自农业生产,使得耕作系统成为气候变化的关键推手。化肥投入强度引发的农业生态安全争议,促使研究者采用结构方程建模(SEM)技术,解码环境安全与粮食安全平衡压力下的化肥使用驱动机制。

研究聚焦印度农业重镇旁遮普邦和北方邦,对620位农户进行多维度调研,涵盖社会经济特征、施肥模式及自然资源管理影响因素。通过因子分析萃取六大关键维度:经济支持与效益、资源禀赋、制度能力、赋能环境、情境因素及有形/无形要素。路径分析揭示惊人发现——农户的资源管理倾向与实际耕作行为间存在统计学不显著关联,这种"意图-行为鸿沟"暴露了生态意识与生产实践的深层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决策过程中,产量提升仍是压倒性考量。市场机制、社会经济支持及制度因素共同构建的"生产力优先"逻辑,往往凌驾于过度施肥的环境代价之上。该研究为破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困局提供了量化建模范本,特别强调土地-水系统综合治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枢纽地位。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