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辅助活动项目试点:以宠物为媒介促进代际与跨文化联结缓解孤独感与社会隔离

时间:2025年5月7日
来源: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

编辑推荐:

为应对COVID-19疫情加剧的孤独感与社会隔离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动物辅助活动(AAA)项目“Pets and People Program”,通过宠物主题促进老年人与国际学生代际互动。结果显示参与者孤独感显著降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EQ-5D-5L效用指数)提升,成本效益显著(4,017澳元/QALY)。该研究为养老机构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可推广的社交干预模式。

广告
   X   

论文解读
在COVID-19大流行的阴影下,全球范围内的社会支持系统遭受重创,老年人和国际学生成为孤独感与社会隔离的高危群体。老年人因年龄增长面临社交网络萎缩,而国际学生则因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难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两种看似迥异的群体,却因共同的孤独体验成为社会健康的新挑战。澳大利亚的研究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中19%感到孤独,而18-25岁年轻人的孤独感比例更高。这种“孤独流行病”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与心血管疾病、认知衰退甚至过早死亡风险显著相关。

面对这一严峻问题,来自Monash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人类与动物之间天然的情感纽带。既往研究表明,宠物能作为“社交润滑剂”促进陌生人间的互动,但针对养老机构中动物辅助活动(Animal-Assisted Activity, AAA)的研究仍属空白。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名为“Pets and People Program”的创新项目,通过共同对宠物的兴趣搭建代际与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墨尔本两家养老机构开展为期18周的试点。项目设计充分体现包容性:既包含真实宠物互动,也引入机器人宠物(如HospEquip提供的电子猫狗),并开发了包含30余项活动的AAA手册。通过混合方法评估发现,参与者的UCLA孤独量表得分显著下降(49.4→41.4),EQ-5D-5L效用指数提升0.059(达到临床显著差异)。成本效用分析显示每获得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仅需4,017澳元,远低于澳大利亚政府28,000澳元的阈值。

关键技术方法
研究采用三阶段行动研究框架:1)通过工作坊与老年居民、国际学生及管理人员共同设计项目;2)在两家养老机构实施18周干预,每周1小时,结合真实/机器人宠物及主题活动;3)使用混合方法评估,包括标准化量表(如WHO-5幸福感指数、SPCC沟通能力量表)和半结构化访谈。队列来自30名老年居民和11名国际学生,其中14人完成前后测评估。

研究结果

1. 宠物主题激发参与动机
访谈显示,宠物主题是吸引参与者加入的核心因素。国际学生描述“宠物是打开话匣子的完美话题”,而养老院居民则因“想念曾经养的狗”主动参与。机器人宠物的拟真设计尤其令人惊喜,一位老人甚至因“未给电子猫喂食”产生愧疚感。

2. 从破冰到深度联结
宠物话题初期作为社交媒介,后期发展为代际情感纽带。国际学生将老年参与者称为“澳大利亚祖父母”,而老人们则期待每周的“孙辈探访”。这种关系还带来意外收获——国际学生报告英语沟通能力提升,更愿与本国祖父母长时间通话。

3. 跨文化互鉴的附加值
活动中,希腊裔老人教中国学生唱澳大利亚民谣《Waltzing Matilda》,学生则分享家乡宠物文化。这种交流打破文化壁垒,一位管理人员观察到“每个人都能讲述宠物故事,这是超越语言的共同点”。

4. 可持续性挑战与解决方案
尽管项目效果显著,但持续运营面临挑战:国际学生因课业压力参与不稳定,养老机构需培训专职活动员。解决方案包括:1)建立“培训师培训”模式;2)开发家庭参与机制;3)与代际实践组织(如AIIP)合作拓展志愿者来源。

结论与意义
这项发表在《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的研究,首次证实了AAA在养老机构中促进代际联结的双向效益。其创新性体现在:1)填补了机器人宠物在非痴呆老年群体中的应用证据空白;2)开发了可复制的跨文化干预模板;3)为澳大利亚新《老年护理法案》要求的“保持与宠物联结权”提供实践范本。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突破了传统AAA的西方中心视角,通过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亚太地区)的参与,探索出文化响应式实践方案。正如一位管理人员所述:“当为客户设计优质项目时,工作人员也会间接获得职业成长”——这种双赢效应或许正是社会处方(Social Prescribing)理论的生动诠释。未来研究可延长干预周期,并比较真实宠物与机器人宠物的差异效应,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