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湖:气候韧性的范例还是生态灾难?
乍得湖位于非洲中北部,横跨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四国。乍得湖流域面积广阔,涉及阿尔及利亚、喀麦隆等八国,是非洲撒哈拉沙漠干旱边缘的主要淡水源。在过去几十年间,乍得湖经历了巨大变化。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初,超过 90% 的湖水消失,这主要归因于环境压力和过度利用,如农业灌溉、渔业捕捞、畜牧养殖以及发电等活动。
然而,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尽管气温持续上升且人口不断增长,乍得湖的水量却保持相对稳定。这一现象得益于当地的气候韧性策略,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湖泊,也对当地的社会凝聚力、集体生存以及水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往关于乍得湖的主流叙述,往往过度强调其 “消失” 的趋势,而忽视了近三十年湖泊相对稳定的科学数据。
乍得湖的韧性对流域和平有何影响?
在和平与冲突研究的跨学科领域,韧性被定义为具备抵抗、适应或从脆弱状态中恢复的三重能力。目前,科学界、政策制定者和项目规划者对韧性与和平之间的联系愈发关注。从全球和非洲的实证研究来看,和平与发展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认为,韧性是维持和平与发展的务实新议程。
在乍得湖流域,湖泊的退缩曾被认为与一系列人类安全问题相关,包括粮食不安全、人员伤亡、生物多样性丧失、贫困、干旱、被迫迁移、暴力冲突和恐怖主义等。其中,湖泊退缩与暴力极端主义和武装冲突之间的联系受到了较多关注,但这种联系存在争议。通过对该地区冲突趋势的对比分析发现,在 1960 - 1990 年湖泊急剧退缩期间,冲突规模相对较小;而自 1990 年以来,尽管湖泊保持相对稳定,恐怖主义和武装冲突的规模、频率和致死率却显著上升。这表明,当地的气候韧性与难以解决的冲突并存,而冲突更多是由严重的治理缺陷所引发。
调和乍得湖流域的气候韧性与可持续和平:参与式自适应治理的案例
气候韧性并非孤立存在。在乍得湖流域,长期存在不同程度的武装暴力,其背后是系统性的治理缺陷和其他风险因素。因此,即使气候韧性可能带来一些间接的和平收益,但这些收益往往会被持续的武装冲突、政治不稳定、政变或暴力极端主义所限制、削弱甚至逆转。例如,当地一些旨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可能因冲突导致的基础设施破坏、人员流离失所而无法有效实施。
参与式自适应治理强调多方参与,让政府代表、传统和社区领袖、国内流离失所者、妇女和青年民间社会组织团体以及国际组织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决策过程。这种治理方式能够充分考虑到各方的需求和利益,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政策和措施。同时,通过不断监测和评估治理效果,及时调整策略,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 - 生态系统,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乍得湖流域的可持续和平。
结论
尽管有研究表明环境退化的社会经济影响与某些冲突驱动因素之间存在间接联系,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仍未被充分理解。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乍得湖保持相对稳定,为增强气候韧性提供了机会。我们应支持和重视当地及边缘化社区的努力,进一步提升这种气候韧性。然而,尽管乍得湖具有相对韧性,且有多次以军事为主导的干预行动,但该地区的武装冲突和不安全状况仍周期性地重新出现,破坏了持久和平的前景。参与式自适应治理为调和气候韧性与可持续和平提供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方法,有望推动乍得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冲突转化。
局限性
本研究通过 42 次访谈获取了关于乍得湖流域韧性与和平动态的宝贵见解。但需要认识到,样本规模虽足以进行探索性分析,但可能无法完全代表乍得湖周边的多样化社区。因此,在解读研究结果和结论时应保持谨慎态度,避免过度概括。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涵盖更多地区和群体,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