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局限,打破僵局的创新小鼠微创血栓性中风模型

时间:2025年5月12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推荐:

目前缺血性中风治疗面临诸多困境,现有动物模型存在缺陷。研究人员开发小鼠微创血栓性中风模型(tMPS)。该模型可在清醒小鼠中诱导中风,有可重复性,tPA 治疗有效。这为中风研究提供新工具,推动中风治疗发展。

广告
   X   

中风,这个健康 “杀手”,在全球范围内肆意横行,每 40 秒就有一人深受其害,其中约 87% 为缺血性中风,多由大脑中动脉(MCA)被血栓堵塞引发。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改善现有治疗手段、开发新疗法迫在眉睫,而这离不开精准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然而,当下常用的 MCA 闭塞模型却问题重重,比如会产生超出 MCA 区域的大面积梗死,与人类中风情况不符;需要麻醉,干扰研究结果;缺乏再灌注过程,无法模拟临床实际;难以兼容体内成像技术;开颅操作影响缺血后炎症反应和脑血流动力学等,严重阻碍了中风研究的进展。

为打破这一僵局,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Feil Family Brain and Mind Research Institute 的 Kimberly Marks、Josef Anrather 等研究人员,投身于中风模型的创新研究。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新颖的小鼠微创血栓性中风模型(tMPS),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为中风研究领域带来新的曙光。


在技术方法上,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一是通过静脉注射凝血酶包被的磁性纳米颗粒(tMP),并在颅骨外放置磁铁,使颗粒聚集在 MCA,实现血管闭塞,模拟中风过程;二是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和激光散斑成像(LSI)监测脑血流变化,直观反映中风及再灌注情况;三是进行行为学测试,如挂线测试、转角测试和黏贴去除测试,评估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四是借助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等手段,研究中风后免疫细胞浸润和细胞变化。


研究结果如下:


  • MCA 闭塞与内源性再灌注:研究人员通过优化磁性纳米颗粒,发现 500nm 的 tMP 可使 MCA 区域脑血流下降 85% 以上,且在移除磁铁后能实现渐进性内源性再灌注,到第 5 天血流基本恢复到对侧水平。给予 tPA 治疗后,能显著缩小梗死体积。

  • 颗粒分布与生理影响:tMP 主要聚集在肝脏的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s)中,对肝脏功能指标及全身炎症标记物影响较小,不会引发额外的全身炎症反应,表明其生物相容性良好。

  • 行为学缺陷:接受 tMPS 的小鼠在多项行为学测试中表现出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如挂线测试中悬挂时间缩短、转角测试中偏向梗死侧、黏贴去除测试中接触和移除黏贴的时间延长,而 tPA 治疗可改善这些缺陷。

  • 免疫细胞浸润:中风后,同侧皮层的 CD45hi浸润白细胞、Ly6C 单核细胞衍生细胞、中性粒细胞、T 细胞和 NK 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反映出中风引发的免疫反应动态变化。

  • 体内成像:tMPS 手术可配合无创薄颅骨颅窗和头板进行多光子成像,观察到注射 tMP 后红细胞速度减慢、血管直径减小、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现象,为深入研究中风病理提供了直观依据。

  • 清醒小鼠实验:tMPS 模型可在清醒小鼠中诱导中风,避免了麻醉对研究结果的干扰。与麻醉状态相比,清醒状态下诱导的中风梗死体积更大。同时,研究发现昼夜节律对梗死体积无显著影响。


在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tMPS 模型展现出诸多优势。它首次实现了在清醒、非麻醉小鼠中模拟血栓性大动脉闭塞,避免了吸入性麻醉剂的潜在干扰,为研究中风的生理病理机制提供了更真实的模型。其具有内源性再灌注特点,与人类中风患者部分自发再灌注现象相似,有助于研究再灌注相关机制。此外,该模型可模拟颈动脉狭窄,与人类中风的主要病因相关,且对整体生理参数影响小,还能兼容体内成像,便于研究脑膜在中风中的作用。然而,该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尾静脉注射技术要求高、清醒小鼠中风梗死体积变异系数较大、未研究血脑屏障破坏等问题,且未在不同年龄组和更多生理状态下进行测试。尽管如此,tMPS 模型的出现,仍为中风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有望推动中风治疗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新的希望 。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