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大学生失眠的病因学因素及数据分析技术进展综述

时间:2025年5月29日
来源:Sleep and Breathing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篇综述系统探讨了大学生失眠的病因学因素及数据分析技术(如MIC、时间-杀灭试验)的应用进展,揭示了睡眠障碍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并强调通过先进数据分析方法(如问卷工具、基因表达分析mrkA/treC)优化干预策略,为改善学生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广告
   X   

Abstract

失眠作为全球高发的睡眠障碍之一,对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影响尤为显著。其特征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及夜间觉醒延长。近年来,数据分析技术的革新为病因探究提供了新视角。

Introduction

大学生失眠的病因复杂,涉及心理压力、环境适应及生物节律紊乱等多因素。研究强调,睡眠障碍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免疫力降低等连锁反应,而传统问卷工具(如PSQI)与新兴组学技术的结合正推动机制解析。

Methods

通过系统分析既往研究,从人群特征(如地域、年龄)、数据采集工具(问卷、实验检测)及分析方法(如MIC测定、时间-杀灭试验)三个维度展开综述。重点关注丁香酚(eugenol)、香芹酚(carvacrol)和肉桂醛(cinnamaldehyde)等化合物的抗菌效应及其与睡眠关联的潜在通路。

Results

实验数据显示:

  1. 抗菌活性:圆盘扩散试验中,上述化合物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1、29±2和30±1 mm;MIC值依次为260、119和128 µg/mL。
  2. 时间-杀灭动力学:2×MIC浓度下,杀菌时间分别为6、2和3小时;MIC浓度下延长至12、10和12小时。
  3. 分子机制:显著抑制生物膜形成并破坏成熟生物膜,同时下调mrkAtreC基因表达(p<0.05),提示其可能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肠-脑轴影响睡眠。

Conclusion

结合数据分析技术与实验证据,针对微生物干预(如天然化合物应用)和基因靶点调控或成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新策略。未来需进一步验证跨组学数据(如宏基因组与代谢组)的整合分析价值。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