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出让的激励动因:基于财政分权与土地价格差距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5年6月3日
来源:Habitat International

编辑推荐:

本研究聚焦中国财政分权不彻底背景下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出让策略的激励动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长三角县域2012-2019年数据,揭示了土地价格差距形成的市场激励与预算分配失衡产生的财政激励的核心作用,发现政治晋升激励影响不显著。成果为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行为激励设计提供了新证据,对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广告
   X   

在单一制国家中,财政分权(Fiscal Decentralization)常被视作激发地方经济活力的关键制度设计。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央政府往往慷慨下放支出责任却吝于匹配收入权限,这种"半吊子"改革在中国表现得尤为典型——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仅覆盖约50%的支出需求,巨大的财政缺口迫使他们另辟蹊径。土地出让收入(Land Transfer Fees)这一预算外资金逐渐成为地方财政的"救命稻草",其中工业用地(Industrial Land)的出让策略尤其耐人寻味:与其他用途土地不同,地方政府非但不抬价反而刻意压低工业用地价格,这种看似违背经济理性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

为解开这个"中国式谜题",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Habitat International》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创新性地融合制度经济学与区域发展理论,构建包含财政、政治、市场三维度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长三角(Yangtze River Delta)地区县域面板数据的系统分析,首次实证揭示了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出让策略的深层动因。

研究采用混合截面数据分析(Cross-sectional Analysis)结合工具变量法(IV Approach),构建土地价格差距(TGAP)、财政预算份额(Budget Share)、官员竞争强度(COMP)等核心指标。数据涵盖2012-2019年长三角县域工业用地交易记录、财政收支明细及官员任职信息,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Two-way Fixed Effects Model)控制时空异质性。

市场激励的显性作用
数据分析显示,工业与非工业用地价格差距每扩大1%,县域工业用地供应量显著减少0.23%。这表明当商住用地溢价明显时,地方政府会策略性压缩工业用地供给以腾挪稀缺土地资源,印证了"以地生财"的市场逻辑。

财政激励的驱动机制
预算收入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用地供应量增加0.15%。这说明当地方政府获得更大财政自主权时,会更倾向通过低价工业用地吸引投资以培育长期税源,形成"放水养鱼"的良性循环。

政治激励的失效现象
与既有理论相悖,官员晋升竞争强度与工业用地供应无显著相关性。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晋升锦标赛"(Promotion Tournament)理论,暗示政治激励在县域治理中可能被过度解读。

异质性发现的深层启示
在城市辖区(Urban Districts),价格差距和预算分配的影响强度是普通县的1.8倍,反映城市政府更善于运用土地政策工具。进一步分析揭示工业用地出让能短期刺激商住用地交易,而其对工业增加值(Industrial Value-added)的促进作用则随时间递增,形成"短期土地财政+长期产业税收"的双重收益模式。

这项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首先,通过县域微观证据修正了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行为的传统认知,证明财政激励比政治激励更具持续性;其次,揭示了工业用地作为"政策杠杆"的双重功能,为理解中国特色的"土地财政"(Land Finance)提供了新视角;最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激励相容的财政分权制度提供了实证依据——当地方政府获得更大预算份额时,会更倾向于采取立足长远的产业发展政策而非短视的土地财政行为。正如研究者所言:"分配更多财政蛋糕给地方,可能比悬置晋升胡萝卜更能引导地方政府行为"。这些发现不仅对完善中国央地财政关系具有参考价值,也为其他面临类似治理挑战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