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沙丘湖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及代谢功能研究:揭示全球稀有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

时间:2025年6月30日
来源:Metabarcoding & Metagenomics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全球稀有海岸沙丘湖生态系统,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metabarcoding)和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技术,解析了新西兰查塔姆岛6个湖泊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研究发现高盐度湖泊具有独特的微生物组成和代谢特征,氮循环基因丰度与氮磷比(N:P)显著相关,硫酸盐同化还原基因与硫浓度呈正相关,为理解极端环境下微生物适应机制及生态系统功能预测提供了新见解。

广告
   X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海岸沙丘湖(coastal dune lakes)这类全球稀有生态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这类湖泊形成于沙丘系统内侧,仅分布于美国、墨西哥、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等少数地区,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征造就了特殊的微生物群落。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研究手段限制,人们对这类生态系统中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知之甚少。特别是位于新西兰查塔姆岛(Chatham Island)的沙丘湖,因其长期隔离的地理环境和极低的人类干扰,成为研究原始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理想模型。

为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新西兰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NIWA)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对查塔姆岛6个海岸沙丘湖展开系统研究。通过整合环境参数测量、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metabarcoding)和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s)技术,首次揭示了这些湖泊沉积物微生物的组成规律与代谢潜能。相关成果发表在《Metabarcoding》期刊,为理解极端环境下微生物适应性进化提供了重要案例。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采用GF/C滤膜过滤法测定叶绿素a(chl-a)浓度;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沉积物元素组成;3)DNeasy PowerSoil Kit提取DNA,Illumina平台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4)碱性缓冲液提取法获取宏基因组DNA,NovaSeq 6000平台进行双端测序;5)使用EggNOG-mapper和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

环境数据
采样湖泊呈现显著环境梯度:Pateriki湖电导率最高(19678 µS cm-1),沉积物有机质(3.94 kg m-2)、总氮(0.131 kg m-2)和硫(0.106 kg m-2)含量均为六湖之冠,而Rotoparaoa湖磷含量最高。这种环境异质性为研究微生物适应性提供了天然实验场。

微生物组成和结构
α多样性分析显示Tennants湖ASV(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数量最多(1565个),而Pateriki湖最低(300个)。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高盐度湖泊(Te Wapu和Pateriki)微生物群落显著分化(PERMANOVA,p<0.001)。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seudomonadota)在各类湖泊中均占主导(14.5%-46.5%),其中Pateriki湖的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占比达14.8%,而其他湖泊以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为主。值得注意的是,Huro湖中蓝菌门(Cyanobacteriota)占比高达40.3%,主要来自微小蓝藻属(Cyanobium)。

代谢功能
氮循环分析显示:1)DNRA(异化硝酸盐还原为铵)和硝化作用基因丰度与沉积物TN:TP比呈显著负相关(r2=0.779和0.928),表明氮限制条件下微生物倾向于保留氮素;2)硫酸盐同化还原(ASR)基因与硫浓度显著正相关(r2=0.744),且Pateriki湖该通路主要由α-变形菌驱动;3)碳固定策略存在湖间差异:Calvin循环以β-变形菌为主,还原性TCA循环(rTCA)在Pateriki湖主要由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ota)贡献;4)渗透保护机制:Pateriki湖的甘氨酸甜菜碱(betA/B/I)和脯氨酸(proA/B/C)合成基因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湖泊(p<0.05),配套转运蛋白(proP/V/W/X)也呈现相同趋势。

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海岸沙丘湖微生物的功能适应性策略:1)盐度梯度驱动群落结构分异,特别是α-与β-变形菌的比例变化;2)氮磷化学计量比显著影响氮循环功能基因分布;3)高盐环境诱导独特的渗透保护机制;4)不同碳固定途径的微生物分工协作。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极端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理论,更为评估气候变化下湖泊生态系统的响应提供了分子标志物体系。作者特别强调,未来可将这些功能基因作为"生物传感器",通过监测其动态变化来预警湖泊生态健康状态,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该研究的创新性在于:1)首次将多组学技术应用于全球稀有海岸沙丘湖研究;2)发现TN:TP比可作为预测氮循环功能潜力的指标;3)阐明盐度梯度下微生物的跨尺度适应机制。这些成果为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微生物驱动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对保护脆弱湖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