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冰封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生态风险机制

时间:2025年7月1日
来源: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编辑推荐:

针对全球40%季节性冰封湖泊的重金属迁移特性不明问题,中国研究团队通过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和地理探测器等技术,首次揭示冰封期淡水湖(Hulun Lake/Wuliangsuhai)重金属因冻融浓缩效应显著富集,而高盐湖(Daihai)受盐度抑制含量降低的相反规律,为寒区湖泊重金属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广告
   X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季节性冰封湖泊作为特殊的水生生态系统,其环境过程长期被忽视。这类湖泊占全球湖泊面积的40%,中国北方更有三分之二湖泊每年冰封期超100天。冰层形成的固-液界面会彻底改变湖泊物理化学环境:抑制大气交换导致缺氧(DO<1 mg/L),产生0.1-8°C的垂直温差梯度,并通过冰层光学特性(厚度>1.3m时阻断光合作用)重塑微生物群落。更棘手的是,北方湖泊普遍面临蒸发导致的盐度升高(≤20‰),这种"冰封+盐化"双重胁迫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成为环境科学的空白地带。

内蒙古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选择呼伦湖(淡水)、乌梁素海(淡水)和岱海(高盐)三大典型湖泊,创新性地对比冰封期与非冰封期沉积物中As、Cd、Cr、Ni、Pb、Zn六种重金属的分布差异。研究整合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 SQG)、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 RI)和地理探测器(Geographic Detector)三大技术手段,首次系统揭示冰封过程对重金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调控机制。

关键技术方法
研究团队在冰封期(11月-次年3月)和冰消期(5-9月)采集三大湖泊沉积物样本,采用ICP-MS测定重金属含量。通过SQG法评估污染程度,RI指数量化生态风险,地理探测器解析环境驱动因子。特别关注盐度(≤20‰)、冰厚(>1.3m)、溶解氧(DO)等参数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

Analysis of heavy metal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数据显示:淡水湖冰封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非冰封期(p<0.001),其中呼伦湖As(7.27±2.84 mg/kg)、Cd(0.20±0.16 mg/kg)等浓度达非冰封期1.49-3.08倍,证实"冻融浓缩效应"促使重金属向沉积物迁移。而岱海高盐湖呈现完全相反趋势,冰封期重金属含量降低37-52%,揭示盐度通过竞争吸附、离子交换等机制抑制金属沉积。

Effects of icing and salinity
地理探测器表明:淡水湖中冰封时长解释重金属变异的61.3%,而高盐湖中盐度(Salinity)贡献率达58.7%。盐度≥15‰时,Cl-与Cd2+形成可溶性络合物,打破传统"沉积物作为汇"的认知。

Conclusions
研究首次建立"冰封-盐度"双重调控模型:淡水湖冰封形成重金属"富集陷阱",而高盐湖则因盐效应产生"迁移通道"。岱海的RI指数达295.50(高风险等级),警示寒区湖泊治理需区分水体类型。该成果为全球气候变化下湖泊重金属循环模型提供关键参数。

这项研究突破性地揭示冰物理过程与化学行为的耦合机制,其提出的"冰-盐拮抗效应"理论,不仅解释寒区湖泊重金属的悖论式分布,更被《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审稿人评价为"重塑了对极地-温带湖泊污染物归趋的认知框架"。对于正在经历快速气候变暖的北半球而言,该成果为预测冰盖消退后的重金属二次释放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全球性生态意义。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