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银屑病患者血栓并发症风险增高但传统凝血检测局限性的问题,通过旋转血栓弹力图(ROTEM)技术对62例中重度银屑病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结果显示患者存在EXTEM/INTEM/FIBTEM多项参数异常,提示系统性促凝血状态,为银屑病血栓风险评估提供了新型检测依据。
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病,全球患病率高达11.43%,其与血栓事件的关联日益受到关注。既往研究表明,中重度银屑病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较常人增加2-3倍,但传统凝血检测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难以全面评估这种复杂的凝血紊乱。这种认知缺口促使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马丁分校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将旋转血栓弹力图(ROTEM)技术应用于银屑病凝血功能评估,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
研究团队采用前瞻性观察设计,纳入62例PASI>10的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与61例健康对照,通过ROTEM Gamma分析仪检测INTEM(内源性途径)、EXTEM(外源性途径)和FIBTEM(纤维蛋白原功能)三项核心参数。技术关键点包括:标准化静脉采血(3.2%枸橼酸钠抗凝)、1小时内完成检测、采用光学传感系统记录血凝块力学特性,并通过混合效应模型控制年龄、BMI等混杂因素。
研究结果揭示多维度凝血异常
患者组在EXTEM检测中呈现显著延长的凝血时间(CT-EXTEM 74.8±1.4s vs 69.7±1.4s)但增强的 clot firmness(MCF-EXTEM 66.2±0.5mm vs 64.3±0.6mm),这种矛盾现象可能反映纤维蛋白微观结构改变。INTEM检测显示更短的 clot formation time(CFT-INTEM 73.6±2.1s vs 82.1±2.7s)和更大的α角(74.4±0.5° vs 71.1±0.6°),提示内源性凝血途径亢进。FIBTEM中延长的CT-FIBTEM(67.3±1.2s vs 62.8±1.2s)与血小板计数正相关(r=0.476),证实炎症微环境对凝血-纤溶平衡的复杂调控。
机制探讨与临床启示
线性回归模型发现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CRP)与ROTEM参数显著相关,支持"炎症-凝血恶性循环"假说。特别是血小板每增加109/L,A10-INTEM增幅达0.728单位(p<0.001),这可能是IL-23/Th17通路激活血小板所致。研究首次证实:银屑病凝血紊乱具有多途径(内源/外源/共同途径)激活特征,且独立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
这项研究为银屑病血栓预防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ROTEM参数异常(如α-INTEM>74°或MCF-EXTEM>66mm)或可作为高风险患者的筛查标志。但需注意样本量较小、缺乏纵向血栓事件数据等局限。未来研究应探索生物制剂治疗对ROTEM参数的调控作用,以及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在银屑病血栓形成中的具体机制。该成果不仅拓展了ROTEM在皮肤科的应用前景,更深化了对炎症性皮肤病血管并发症的认知。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