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刺激响应性非同胚拓扑转化(一环结构vs. 二环八字结构)的轮烷合成新策略。通过大环分子在紫外光触发下发生[2+2]光环加成反应,实现从伪轮烷到[2]轮烷及双[2]轮烷的高效(转化率>99%,分离收率92%)、无需外加试剂(如封端基团、催化剂)的一锅法合成。该策略同时实现了机械互锁的可逆调控,为分子机器中热/光门控单元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可逆机械互锁:刺激触发拓扑转化驱动高效轮烷合成
引言
机械互锁分子(MIMs)是一类通过拓扑纠缠而非共价键连接的特殊分子结构。其中,轮烷作为最基础的MIMs之一,在分子机器、分子识别和超分子材料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如何实现便捷、高效且功能化(如可逆性、高阶结构及多样拓扑)的轮烷合成仍面临挑战。传统方法需依赖封端剂、金属离子或催化剂等辅助试剂,使反应和纯化过程复杂化。尽管已有无试剂添加的"穿线-收缩"策略报道,但其产率普遍较低(28%-86%),且难以实现可逆机械互锁与复杂拓扑结构的构建。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刺激触发非同胚拓扑转化的新策略,通过大环分子的可逆尺寸变化,实现了轮烷的高效合成与机械互锁的可逆调控。该策略无需额外添加封端剂或催化剂,为功能化MIMs的构建提供了新范式。
可逆拓扑转化:大环与八字形结构的相互转换
研究团队设计了三种含氰基二苯乙烯单元和冠醚片段的大环分子(MCH1-3)。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氰基二苯乙烯发生分子内[2+2]光环加成反应,使大环拓扑结构从单环转变为双环融合的八字形结构。其中MCH1转化生成椅式(cMCH1)和正交式(oMCH1)两种异构体,比例达9.1:1。单晶X射线衍射证实了这两种异构体的空间构型:椅式结构中的两个小环呈椅式排列,而正交式结构则呈正交排列。
值得注意的是,椅式结构在加热条件下可定量恢复为大环结构,而正交式结构则表现出热稳定性。这种差异源于反应路径的动力学控制:平行头对头排列的氰基二苯乙烯生成椅式异构体,反平行头对尾排列则生成正交异构体。MCH2因四碳烷基链长度不足,仅生成椅式异构体;而MCH3因六甘醇链段柔性强,正交异构体比例更高(d.r.=5.0)。
拓扑转化驱动的轮烷合成
利用[2+2]光环加成反应与超分子络合作用的化学正交性,研究者以含二苄铵阳离子(G)的分子为轴,大环分子为轮,通过"穿线-收缩"策略实现了轮烷的高效合成。
将MCH1与G在丙酮中于-78°C下紫外照射后,以98%转化率得到椅式和正交式[2]轮烷(d.r.=9.9:1),分离收率达92%。通过多维核磁技术(HSQC、HMBC、COSY、ROESY)明确了两种轮烷的结构:c[2]RT(cMCH1@G)中轴分子质子因氰基与芳香质子的弱氢键作用产生裂分,而o[2]RT(oMCH1@G)因对称空间排列保持质子等价性。
类似地,MCH2与G反应专一性地生成椅式[2]轮烷,转化率超99%,收率92%。其苯基质子裂分现象更为显著,反映了紧凑融合环结构导致的构象限制。
双轮烷的构建与正交几何结构
利用含双识别位点的MCH3,研究者进一步合成了双[2]轮烷。与G反应后以96%转化率得到椅式和正交式双轮烷(d.r.=18:1),总分离收率达80%。核磁表征显示:bis-c[2]RT(cMCH3@G)中两个轴呈平行排列,而bis-o[2]RT(oMCH3@G)则形成独特的正交几何结构——两个轴和两个大环组分相互正交排列,构建出高度有序的互锁架构。
可逆机械解锁与热稳定性差异
椅式轮烷在加热条件下可发生逆向拓扑转化,实现机械解锁。c[2]RT(cMCH1@G)和c[2]RT(cMCH2@G)在80°C加热70分钟后转化率分别达97%和87%,而bis-c[2]RT(cMCH3@G)仅转化41%。这种稳定性差异源于机械互锁对共价连接的调控作用:[2]轮烷中的不对称机械约束可能诱导应力不均匀分布,促进环丁烷裂解;而双轮烷的对称互锁结构有助于应力均匀分布,反而稳定共价连接。正交轮烷则均表现出热稳定性,在80°C下保持结构完整。
结论
本研究通过刺激触发的非同胚拓扑转化,实现了轮烷的可逆机械互锁与解锁。紫外光诱导大环从单环向八字形结构转化,通过环尺寸收缩实现轮烷的高效合成(转化率>99%,收率92%);热触发逆向转化则实现机械解锁。该策略无需外加试剂,可构建不同几何构型(椅式、正交)和复杂互锁结构(双轮烷)。特别是正交轮烷展现出的独特空间排列与热稳定性,为分子机器中热/光门控单元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基于拓扑转化的机械互锁调控机制,为复杂超分子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新范式。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