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大规模研究颠覆了人们对COVID-19疫苗副作用的看法

时间:2021年9月1日
来源:medicaltrend

编辑推荐:

该研究颠覆了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苗副作用的认识,研究颠覆了对副作用的看法。

广告
   X   

该研究颠覆了人们对新冠疫苗副作用的认识。

由COVID-19病毒(SARS-CoV-2)引发的COVID-19疫情已经影响世界一年多了,全球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疫苗接种数量前所未有。

3期临床试验表明,包括辉瑞/BioNTech公司的BNT162b2 mRNA疫苗在内的几种COVID-19疫苗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存在许多潜在的不良事件风险,包括阑尾炎、超敏反应、急性心肌梗死和脑血管事故。

但由于参与人数较少,且样本人群较平均健康,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安全评估。

在过去,人们使用被动监测系统来收集疫苗安全信息,这依赖于接种疫苗的个人自愿报告,这将导致不完整的记录。

目前的主动监测系统可以将大型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库中的目标不良事件率与背景历史率进行比较,有助于突出可疑趋势。

然而,在主动监测系统中缺乏严格构建的对照组,限制了确定疫苗接种和不良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2021年8月25日,以色列Clalit研究所和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afety at The BNT162b2 of Covid-19 mRNA Vaccine in Nationwide Setting》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使用了以色列最大医疗机构的综合数据库来评估BNT162b2 mRNA疫苗的安全性,发现该疫苗与大多数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无关。特别是,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患心肌炎的风险实际上更高。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潜在的严重不良事件,如心肌炎等许多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大大增加,而疫苗实际上降低了这些风险。本研究表明BNT162b2 mRNA疫苗是非常安全的。这些数据有助于个人决策,并消除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疑虑。

 

 

为了为解释疫苗安全性结果提供必要的背景,本研究首次调查了感染冠状病毒的接种者和未接种者之间的各种不良事件。因此,进行了两项独立的分析:疫苗接种队列分析和COVID-19感染队列分析。

疫苗接种队列包括1,736,832人,平均年龄43岁。随后,研究团队根据广泛的社会人口学、地理和健康相关属性,仔细匹配了884828名16岁及以上接种疫苗的人与884828名未接种疫苗的人。疫苗接种人员的中位年龄为38岁,其中48%为女性。研究小组比较了接种疫苗后三周内两组25例潜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该分析从2020年12月20日开始,即以色列全国疫苗接种运动开始到2021年5月24日进行。

与未接种组相比,接种组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未接种组:接种组心肌炎发生率为每10万人2.7次,淋巴结病发生率为每10万人78.4次,阑尾炎发生率为每10万人5.0次,阑尾炎发生率为每10万人15.8次。接种疫苗对贫血、急性肾损伤、颅内出血、淋巴细胞减少等不良事件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为了提供上述疫苗安全性结果的背景,研究小组进行了单独的分析——COVID-19感染队列分析。共有233392人(中位年龄36岁)符合纳入感染队列的条件。该分析估计了173,106名未接种的冠状病毒感染者中同样25例潜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而173,106名仔细匹配的对照组未感染冠状病毒。该分析从2020年3月1日(以色列COVID-19大流行开始)至2021年5月24日进行。

研究组虽然发现了与疫苗有关的心肌炎,但每10万名接种者中有2.7人感染,这是非常罕见的。相比之下,在未接种的冠状病毒感染者中,每10万人中有11例心肌炎。

与疫苗接种相关的其他不良事件包括淋巴结病(淋巴结炎症或肿胀),这是一种温和的副作用,是疫苗接种的标准免疫反应的一部分,每100,000例未接种的冠状病毒感染。在人群中有78例,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每10万人中只有5例。

与相对较少的疫苗相关不良反应相比,未接种冠状病毒感染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包括:心律失常(比接种疫苗者高3.8倍,每10万感染病例166例)、肾损伤(增加14.8倍;每10万人感染125例)、心包炎(增加5.4倍;每10万人感染11例)、肺栓塞(增加12.1倍;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加3.8倍;每10万人感染43例)、心肌梗死(增加4.5倍;每10万人感染25例)和中风(增加2.1倍;目前每10万人感染)14例)。

 

 

总之,关于新冠病毒疫苗副作用的最大现实世界研究数据表明,BNT162b2 mRNA疫苗与大多数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无关,而心肌炎等严重风险在未接种的感染者中实际上更高。本研究表明BNT162b2 mRNA疫苗是非常安全的。这些数据有助于个人决策,并消除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疑虑。 

文章链接:

https://www.nejm.org/doi/10.1056/NEJMoa2110475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