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的激增与心脏病死亡激增有关——“前所未见”

时间:2022年10月28日
来源:scitechdaily health

编辑推荐:

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心脏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但发病率正在稳步下降。然而,新的研究表明,在大流行期间,所有年龄组的心脏病发作死亡率急剧上升。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医学病毒学杂志》上。

广告
   X   

Human Heart Attack        

研究小组成员说,他们早就知道流感等感染会增加心脏病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但心脏病发作死亡人数的急剧上升是前所未有的。

      

新的研究表明,心脏病发作的增加在年轻人中最为明显,尤其是25-44岁的人。

西达斯-西奈的史密特心脏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新的数据分析,发现在大流行激增期间,心脏病发作死亡人数显著上升,包括COVID-19的欧米克隆病毒激增,总体上扭转了大流行前心脏更健康的趋势。

    “这种病毒对心脏风险的影响非常不同。——Susan Cheng,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

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心脏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但发病率正在稳步下降。然而,新的研究表明,在大流行期间,所有年龄组的心脏病发作死亡率急剧上升。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医学病毒学杂志》上。

心脏病发作死亡人数的激增与SARS-CoV-2感染人数的激增密切相关。即使在COVID-19大流行推定不那么严重的欧米克隆阶段也是如此。此外,数据显示,在25-44岁的人群中,这种增长最为显著。这个年龄段的人通常不被认为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危人群。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西达斯-西奈医院的内科科学家Yee Hui Yeo医学博士说:“疫情期间心脏病发作的急剧上升逆转了此前10年心脏病死亡人数稳步上升的趋势。”“我们仍在了解COVID-19影响身体的许多方式,无论年龄、性别、种族或种族。”

      新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大流行激增期间,包括COVID-19奥米克隆病毒激增期间,心脏病发作死亡人数显著上升。

利用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美国国家生命统计系统的数据,Cedars-Sinai的研究人员确定了在2012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期间因心脏病发作(医学上称为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的1,522,699人。

然后,研究人员比较了大流行前和大流行时期以及人口统计学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年龄相关死亡率。

这项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

      

  • 在大流行前一年,全美有143,787人死于心脏病;在大流行的第一年,这一数字增加了14%,达到164 096人。

  • 在整个大流行期间,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死亡率的过高一直持续存在,甚至在被认为毒性较低的Omicron变体出现激增的最近时期也是如此。

  • 研究人员发现,尽管大流行期间所有年龄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数都有所增加,但在25岁至44岁的最年轻群体中,这种相对上升最为显著。

  • 到大流行的第二年,25-44岁的成年人“观察到的”与“预测的”心脏病发作死亡率相比增加了29.9%,45-64岁的成年人增加了19.6%,6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增加了13.7%。

Yeo说:“对于COVID-19患者因心脏疾病死亡的迅速上升,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结果突出了COVID-19大流行期间出现的死亡率差异,甚至在欧米克隆时代也一直存在。”

Yeo说,可能的解释包括,COVID-19可能触发或加速先前存在的冠状动脉疾病的表现,即使是在年轻人中。

心脏相关疾病激增的原因还可能与大流行带来的心理和社会挑战有关,包括失业和其他可能导致心脏病的急性或慢性压力的经济压力。

研究小组成员说,他们早就知道流感等感染会增加心脏病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但心脏病发作死亡人数的急剧上升是前所未有的。

      

“关于这种病毒如何影响心脏风险,有一些非常不同的东西,”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Susan Cheng说,她是Smidt心脏研究所心脏病学系健康老龄化研究研究所的主任,该研究的高级和共同通讯作者。“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压力和炎症的组合,由易感染因素和这种病毒与心血管系统的生物相互作用方式引起的。”

Yeo, Cheng和更广泛的Smidt心脏研究所团队希望,更多的认识和更多的研究将扩大医学界管理和减轻这些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yeyee Hui, Maggie Wang, Xinyuan He, Fan Lv, Zhang Yue, Jian Zu, Mei Li, Yang Jiao, Joseph E. Ebinger, Jignesh K. Patel, Susan Cheng和Fanpu Ji,“COVID-19大流行期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过度风险”,2022年9月29日,《医学病毒学杂志》。DOI: 10.1002 / jmv.28187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