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多模式、基于设备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系统靶向治疗

时间:2025年10月3日
来源: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编辑推荐:

本综述由Paterson团队撰写,系统阐述了利用生物电子学方法(如闭环仿生装置、人工智能(AI)和转录组学)靶向自主神经回路治疗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衰和心律失常)的新策略,并展望了未来提升治疗效率的方向。

广告
   X   

Abstract
随着植入式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微型化,结合交互建模和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的进步,利用医疗设备来改善心血管系统神经控制受损的应用正迅速发展。本综述讨论了当前该技术在调节多种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自主神经活动方面的有效性。文章倡导采用更智能的闭环仿生装置,配备来自多个传感器的反馈,以实现自适应、状态依赖的控制,并探讨了采用人工智能(AI)技术如何促进自动个性化以满足患者需求。此外,还描述了自主神经回路的转录组学如何指导基于设备的治疗方法。最后,利用干细胞疗法更精确地靶向交感神经回路,将有助于优化自主神经调制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为了使生物电子医学在神经心脏病学领域实现临床应用,这些创新必须证明其疗效优于当代干预措施。
引言:心血管疾病与自主神经调控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和发展与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的失衡密切相关。传统药物治疗虽有效,但存在副作用和个体差异等局限。近年来,生物电子医学(Bioelectronic Medicine)作为一种新兴领域,通过电刺激或设备调制神经信号,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本综述旨在总结多模式、设备为基础的自主神经系统靶向治疗策略,重点讨论其当前效果、局限性及未来方向。
当前生物电子技术的有效性
生物电子方法已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例如,在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中,通过靶向颈动脉窦或肾神经的电刺激调制,可降低交感神经过度活跃,从而控制血压。对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已被证明能改善心脏功能并减少炎症反应。在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s)方面,设备如植入式除颤器(ICD)和起搏器通过直接电调控心脏自主神经输入,有效预防猝死。然而,当前技术仍存在不足,如设备响应不精确、缺乏个性化适配,以及长期安全性问题。
闭环仿生装置与多传感器反馈
为了提升治疗效果,综述倡导开发更智能的闭环仿生装置(Closed-loop Bionic Devices)。这些设备整合多传感器(如心电图ECG、血压监测和神经活动记录),实现实时反馈和自适应控制。例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闭环系统可监测心电异常并自动调整刺激参数,避免过度治疗。人工智能(AI)技术的引入进一步使设备能够自动学习患者特异性模式,实现个性化治疗(Auto-personalization),从而提高疗效和患者依从性。
转录组学指导设备靶向
自主神经回路的分子机制研究为设备靶向提供了新见解。通过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分析,可以识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回路中的关键基因和通路,如炎症因子或离子通道表达变化。这有助于优化设备刺激的位点和参数,确保更精确地调制神经活动,减少脱靶效应。例如,在高血压模型中,转录组数据指导下的肾神经消融显示出更好的降压效果。
干细胞疗法与交感神经精确靶向
除了电子设备,干细胞疗法(Stem Cell Therapies)正被探索用于自主神经调制。通过衍生干细胞分化为特定神经元类型,可以更精确地修复或调制交感神经回路,从而治疗心律失常。例如,在实验模型中,干细胞移植成功减少了交感神经过度激活,降低了心律失常发生率。结合设备治疗,这种方法可优化整体疗效,为临床提供多模式治疗策略。
未来方向与临床挑战
尽管生物电子医学前景广阔,但其临床适用性仍需验证。未来研究需聚焦于提升设备效能,例如通过更微型化、生物相容性更好的植入物,以及集成AI驱动算法。同时,大规模临床试验必须证明这些创新在疗效上超越现有治疗(如药物或传统设备)。此外,跨学科合作(如工程学、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将加速这一领域的转化,最终实现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革命性进展。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