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化模式识别受体增强植物广谱抗病性:跨物种免疫调控新策略

时间:2025年10月14日
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作物抗病育种中胞内免疫受体(NLRs)易被病原体快速进化所规避的瓶颈,创新性地聚焦于模式识别受体(PRRs)的工程化改造。通过系统解析拟南芥RLP23受体的C末端结构域功能,研究人员成功将广谱抗性导入番茄、水稻和杨树,实现对细菌、真菌和卵菌的多病原抗性且不影响产量。该工作为PRR介导的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可推广的技术框架,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

广告
   X   

在农业生产中,病害是威胁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植物依靠两层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侵袭:位于细胞膜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触发模式触发免疫(PTI),识别病原菌保守的分子模式;胞内的核苷酸结合富亮氨酸重复受体(NLRs)则通过识别病原效应子激活效应子触发免疫(ETI)。传统抗病育种高度依赖NLRs,但其常呈现小种特异性抗性,且病原菌易通过效应子变异逃逸识别。相比之下,PRRs识别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具有广谱、持久的抗病潜力,然而因其免疫反应较弱、异源表达兼容性差等问题,在作物改良中应用有限。
在这项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的研究中,研究团队以拟南芥的富含亮氨酸重复受体样蛋白(LRR-RLP)RLP23为突破口,该受体可识别来自真菌、卵菌和部分细菌的坏死诱导肽样蛋白(NLPs)中的保守表位nlp20,具备跨三界病原识别的独特优势。通过结构域交换与功能分析,他们发现RLP的C末端结构域(CT结构域)是异源表达兼容性的关键。将RLP23的CT结构域替换为番茄来源的EIX2或Cf-9受体对应区域后,嵌合受体在本氏烟和番茄中均引发更强的免疫反应,且激活类ETI反应如细胞死亡。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CT结构域优化增强了RLP23与宿主SOBIR1适配激酶的互作,从而提升信号传导效率。
在番茄中稳定表达RLP23-CT嵌合体的株系对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Pst)DC3000、Botrytis cinerea和Phytophthora infestans均表现出显著抗性,且无生长损失和产量下降。该策略同样适用于单子叶植物水稻和木本植物杨树:RLP23使水稻原生质体识别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的MoNLP1并激活防御基因表达;在杨树中,RLP23赋予对Marssonina brunnea的抗性,且CT结构域替换进一步强化抗病效果。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关键技术:受体嵌合体构建(通过Gibson组装实现结构域交换)、植物转基因技术(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番茄、水稻及杨树转化)、免疫表型分析(包括乙烯积累、活性氧爆发测定、防御基因RT-qPCR)、病原接种实验(细菌生长曲线、真菌/卵菌病斑直径统计)以及蛋白互作验证(Co-IP分析RLP23与不同物种SOBIR1互作强度)。
RLP23转移增强番茄对多种病原的抗性
通过构建组成型表达RLP23-GFP的番茄转基因株系,研究人员发现其接种nlp20后乙烯产量显著升高,且对Pst DC3000、B. cinerea和P. infestans均表现出抗性。共表达AtSOBIR1虽增强免疫应答,但引发矮化表型,而RLP23单表达株系生长正常。
异源植物中RLP全功能依赖CT结构域
删除RLP23胞内域(IC)在拟南芥中不影响功能,但在本氏烟中削弱免疫反应。RLP30的IC缺失则完全丧失功能。进一步发现JM(近膜)结构域对信号传导至关重要,而IC结构域磷酸化位点突变不影响活性。
CT交换调控RLP功能
将RLP23的IC或整个CT结构域替换为番茄EIX2或Cf-9对应区域后,嵌合受体在本氏烟中引发更强乙烯爆发,RLP23/CTCf-9甚至诱导nlp20触发的细胞死亡。反向替换(EIX2/CTRLP23)则削弱EIX响应,说明CT结构域决定受体特异性。
CT编辑提升番茄抗病性且无产量损失
番茄中表达RLP23/CTEIX2和RLP23/CTCf-9的株系对三种病原抗性进一步增强,果实数量和重量与野生型无差异,突破抗病-生长权衡难题。
RLP23与SOBIR1互作受CT结构域调控
配体结合实验显示CT替换不影响RLP23与nlp24结合,但Co-IP证实CT结构域优化强化了RLP23与番茄SOBIR1(SlSOBIR1)的互作,从而增强信号输出。
RLP23在水稻中识别稻瘟菌NLPs
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表达RLP23后,可识别MoNLP1并激活ROS爆发和防御基因(OsWRKY70、OsPAL1等)上调。融合水稻OsRLP1的CT结构域后免疫反应进一步增强。
异源表达RLP23增强杨树抗真菌能力
杨树叶片瞬时表达RLP23后识别MbNLP1并激活防御反应,表达RLP23/CTPaRLP1(杨树RLP1 CT结构域)的叶片对M. brunnea抗性显著提升。
研究结论指出,RLP23的CT结构域工程化是实现跨物种广谱抗性的关键。该策略通过优化受体与宿主信号网络的兼容性,在不依赖额外辅助蛋白的前提下实现多病原抗性,且规避了NLRs的病原特异性限制。讨论部分强调,CT结构域长度差异可能影响其与SOBIR1的互作强度,而物种特异性糖基化等因子也可能调控RLP稳定性。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拓展RLP识别谱、探索PRR-NLR协同表达、评估田间耐久性等。该工作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兼具广度与可持续性的新路径。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