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缅甸边境跨境盗猎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保护的威胁与证据研究

时间:2025年10月18日
来源:Oryx

编辑推荐:

本期推荐研究人员针对孟加拉-缅甸边境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盗猎活动缺乏实证的问题,通过野外调查与社区访谈,首次记录Sangu-Matamuhuri保护区盗猎现场,证实跨境盗猎严重威胁种群生存,呼吁加强跨境保护合作与巡逻措施。

广告
   X   

在孟加拉国茂密的森林与缅甸接壤的边境地带,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正悄然面临一场生存危机。据估计,孟加拉国内现存268头常住象和93头迁徙象,然而在过去十年中,至少有124头大象因人类与象群冲突而死亡,局势严峻。尤其在人象冲突高发的吉大港-科克斯巴扎尔地区和谢尔布尔地区,人类定居点不断侵占传统象群走廊,而罗兴亚难民危机更是加剧了栖息地的破碎化和冲突风险。尽管Sangu-Matamuhuri与Kassalong保护区森林因其相对完整的栖息地和较低的人类干扰,被视作亚洲象长期生存的关键区域,但当地社区长期反映的跨境盗猎问题却因地域偏远而一直缺乏实证。
为此,一支由四人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025年4月23日至25日深入Sangu-Matamuhuri保护区森林展开实地调查。该地区毗邻缅甸若开邦,地形复杂、人迹罕至,是象群季节性活动的核心区。在调查过程中,团队沿途观察到大量大象活动痕迹,包括粪便、脚印以及取食野生香蕉和竹子的迹象。根据经验丰富的本地向导判断,这些痕迹大约已有2-4个月的历史,与象群在旱季(11月至次年3月)频繁活动、夏季退回缅甸境内的规律相符。
然而,在一条样线调查中,研究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处盗猎现场:一个长约3米、高约1米的竹制高台,其下方设有火坑,周围散落着废弃的篮子、干燥的象皮和骨骼。这一场景与当地常见的熏制兽肉保存方式一致,表明该平台曾被用于加工象肉。根据平台腐朽程度和残留物状态,推测盗猎发生时间约为2025年3月上旬至下旬。这是该区域首次获得盗猎的确凿证据。
尽管无法确定盗猎者的具体身份,但根据当地信息源,来自孟加拉和缅甸的狩猎团伙均在该区域活动。由于边境缺乏围栏和巡逻,跨境盗猎行为难以遏制。这一发现证实了社区长期以来关于盗猎的指控,也说明此类事件普遍未被充分记录,对边境象群构成严重威胁。如不采取及时保护措施,亚洲象可能在这一区域彻底消失。
该研究论文发表于《Oryx》,通过相机陷阱监测、社区访谈与实地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盗猎活动的存在性与时效性。研究人员在Sangu-Matamuhuri保护区布设相机陷阱以记录象群活动,同时通过结构化访谈收集本地居民报告,并在关键区域开展徒步勘察以搜寻盗猎证据。
调查方法与社区信息验证
通过多次野外调查与本地向导 corroboration(交叉验证),研究团队确认了象群活动的季节性规律与盗猎事件的时间范围,增强了社区报告的可信度。
盗猎现场的证据分析
团队在样线调查中发现盗猎平台与象体残留物,通过物证状态推断案发时间,并与当地狩猎习俗进行一致性分析。
跨境活动与保护漏洞
结合地理信息与社区反馈,指出边境管理的缺失是导致盗猎猖獗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论表明,Sangu-Matamuhuri及周边森林与缅甸若开邦、钦邦接壤区域已成为盗猎热点,当前保护机制不足,象群生存面临极高风险。讨论部分强调,应建立跨境合作保护机制,加强边境巡逻与社区参与,并开展长期监测以遏制盗猎行为。这一研究不仅首次实证了该区域的盗猎问题,也为南亚跨境象保护提供了紧迫的政策依据。
作者信息:
SoURav ChaKMA(chakma.sourav14@gmail.com),ETAL CHAKMA 与 SHAHRIAR CAESAR RAHMAN,来自孟加拉国达卡的Creative Conservation Alliance。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