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D4表位标记的TRPML1和TMEM192阳性溶酶体免疫纯化及近天然膜结构冷冻电镜断层成像研究

时间:2025年10月19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溶酶体膜蛋白在天然环境下结构解析的难题,开发了一种基于1D4表位标记的TRPML1和TMEM192阳性溶酶体免疫纯化方法。研究人员通过整合定量质谱分析和冷冻电镜断层成像技术,成功分离出完整且保持天然膜结构的溶酶体,并首次在近生理条件下解析了V-ATPase、Flotillin和Clathrin等关键膜蛋白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该研究为溶酶体膜蛋白的结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平台,对理解溶酶体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广告
   X   

在细胞生物学领域,溶酶体作为细胞内重要的降解中心,其功能异常与多种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然而,由于溶酶体膜结构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研究人员一直难以在近天然条件下解析其膜蛋白的结构和组成。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需要将蛋白质从膜环境中分离出来,这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蛋白质与脂质、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天然相互作用,限制了我们对溶酶体功能的深入理解。
为了突破这一技术瓶颈,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项创新性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1D4表位标记的溶酶体免疫纯化策略,结合冷冻电镜断层成像(cryoET)和定量质谱分析,首次在近天然条件下揭示了溶酶体膜蛋白的结构景观。
研究团队选用了溶酶体膜上的两个关键蛋白——瞬时受体电位粘脂蛋白1(TRPML1)和跨膜蛋白192(TMEM192)作为靶点,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HEK 293细胞中稳定表达带有1D4表位标签的融合蛋白。1D4表位源自视紫红质C末端,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性,为免疫纯化提供了理想工具。
技术方法上,研究主要运用了1D4表位介导的免疫纯化技术、定量串联质谱标记(TMT)蛋白质组学分析、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和冷冻电子断层成像(cryoET)。细胞样本来源于稳定过表达TRPML1-mNeonGreen-1D4和TMEM192-mCherry-1D4的HEK 293细胞系,通过免疫纯化获得完整的溶酶体样本,随后进行结构分析和蛋白质组成鉴定。
溶酶体免疫纯化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验证了1D4介导的免疫纯化效率。结果显示,TRPML1-mNeonGreen-1D4和TMEM192-mCherry-1D4阳性细胞器能够被特异性富集,且纯度较高,其他细胞器污染物极少。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进一步证实,1D4免疫纯化的溶酶体中,85%的蛋白质与内溶酶体系统相关,包括经典的溶酶体标志物如LAMP1、LAMP2以及多种水解酶。
溶酶体形态异质性的结构特征
冷冻电镜分析揭示了免疫纯化溶酶体的显著形态异质性。TRPML1-mNeonGreen-1D4阳性细胞器大小在100-2000纳米之间,包括早期内体(43%)、溶酶体和自噬溶酶体(36%)、晚期内体(18%)以及自噬体(3%)。而TMEM192-mCherry-1D4阳性细胞器则主要包含早期内体(31%),表明两种标记蛋白富集的溶酶体亚群存在差异。
溶酶体膜蛋白的结构解析
通过冷冻电镜断层成像,研究人员成功识别了三种关键的膜相关蛋白复合物:V-ATPase、Flotillin和Clathrin。V-ATPase以其V1结构域朝向溶酶体膜外侧分布,在膜表面呈现随机分布模式,偶尔可见簇集现象。Flotillin则均匀分布在溶酶体膜表面,其较大的半径部分紧贴膜结构,这一分布特征与之前的研究一致。值得注意的是,Flotillin密度高的溶酶体往往具有多层膜涡旋结构,而V-ATPase密度高的溶酶体则显示较高的电子密度,提示这两种蛋白可能参与不同的膜组织功能。
亚断层平均分析揭示蛋白结构细节
研究人员通过模板匹配和亚断层平均分析,获得了V-ATPase(23.4Å)、Flotillin(23.5Å)和Clathrin(33.0Å)的密度图。进一步的三维分类显示,Flotillin结构与应用C4对称性后达到13.8Å分辨率的已发表结构高度一致,而Clathrin结构则呈现出典型的三脚蛋白复合物六边形几何特征,应用C6对称性后分辨率达到26.6Å。
其他膜相关结构的发现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蛋白复合物外,研究还观察到一些有趣的膜相关结构。在距离溶酶体膜最外层约30纳米处存在密集的杆状结构,可能类似于溶酶体脂质转运蛋白VPS13C。此外,还发现了距离溶酶体膜20-30纳米的丝状结构,可能对应驱动溶酶体沿微管运动的驱动蛋白kinesin。这些发现为理解溶酶体的膜运输和动态调控提供了新的结构线索。
本研究开发的1D4表位标记免疫纯化方法,成功实现了在近天然条件下对溶酶体膜蛋白的结构解析。该方法不仅保留了溶酶体膜的天然结构和蛋白-脂质相互作用,还为研究溶酶体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平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发现的溶酶体形态异质性和膜蛋白分布特征,为理解溶酶体功能多样性及其在细胞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免疫纯化技术与先进的结构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克服了传统溶酶体研究中的技术瓶颈。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1D4表位在细胞器免疫纯化中的高效性,还首次在近生理条件下揭示了溶酶体膜蛋白的结构组织原则。这些发现对理解溶酶体相关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溶酶体贮积症和癌症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结构基础。
尽管该方法在溶酶体膜蛋白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但研究人员也指出了一些局限性,如膜蛋白过表达可能引起的膜拥挤效应,以及溶酶体较大尺寸和电子致密内容物对成像分辨率的挑战。未来通过结合高通量数据采集和先进的计算分析方法,有望进一步推动溶酶体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发展。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