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物研发领域,传统小分子抑制剂面临着难以靶向"不可成药"靶点的重大挑战。这些靶点通常缺乏明确的活性位点,或者其功能依赖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使得常规的抑制策略难以奏效。靶向蛋白降解(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TPD)技术的出现为这一困境带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其中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和分子胶水降解剂(Molecular Glue Degraders, MGDs)等新兴模式备受关注。然而,当前TPD药物发现主要集中于双功能降解剂,这些分子通常面临口服生物利用度差、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不佳等药代动力学挑战。相比之下,单价降解剂具有分子量小、类药性好的优势,但其发现过程却充满挑战。传统的理性设计方法需要预先了解靶蛋白和E3连接酶的配体信息,这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无偏倚细胞筛选策略,希望能够直接从化合物库中发现具有降解活性的单价小分子。这项发表在《npj Drug Discovery》的研究系统阐述了基于细胞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在单价降解剂发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人员指出,无偏倚筛选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同时利用细胞内表达的多种E3连接酶和内生性降解途径,为靶蛋白降解提供更多可能性。与传统的理性设计相比,这种方法不依赖于特定的E3连接酶,而是充分利用细胞自身的降解机制,从而有可能发现通过全新机制发挥作用的降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