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pH下湖泊水体汞-溶解性有机质复合物的高分辨质谱分析及其形态特征研究

时间:2025年10月20日
来源: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天然水体中汞-溶解性有机质(Hg-DOM)复合物浓度低、酸性提取导致形态解离的难题,开发了环境pH下的固相萃取(SPE)方法,结合超高分辨率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解析其分子组成。研究发现C18柱选择性富集非极性复合物(如C16H31HgNO3、C16H35HgNO2S),而PPL柱可捕获更广谱的脂环-芳香结构,为水生生态系统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新视角。

广告
   X   

在探索水生生态系统中汞的形态转化与生物有效性时,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汞-溶解性有机质复合物(Hg-DOM)。这些复合物就像神秘的“分子密码”,但它们在自然水体中浓度极低,且传统酸性提取方法容易破坏其原始结构。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环境pH条件下的固相萃取(SPE)技术,如同用特制的“分子捕手”(C18和PPL萃取柱)从湖水中精准捕获这些脆弱的复合物。
有趣的是,虽然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PPL)柱对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提取效率更高,但两种萃取柱对汞的回收率并无显著差异。通过超高分辨率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这把“超级放大镜”,科学家们发现:C18柱更偏爱碳链较短(16-18个碳)的脂肪族复合物,而PPL柱则能同时捕获兼具脂肪族和芳香族特性的复合物,其碳链分布更广(17-25个碳)。
最令人振奋的是,研究团队在三次重复实验中均检测到两个“分子身份证”——C16H31HgNO3(m/z 487.2)和C16H35HgNO2S(m/z 507.21),这证实了C18柱对非极性复合物的特异性捕获能力。这项研究如同为Hg-DOM复合物搭建了“中性pH保护舱”,不仅突破了传统光谱分析的技术壁垒,更为我们理解汞在水环境中的“变身术”提供了关键分子证据。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