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TV/ICP-MS与CO2气体校准的微塑料总量分析新方法及其在土壤检测中的应用

时间:2025年10月22日
来源: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编辑推荐:

为解决复杂基质中微塑料(MPs)快速、可溯源至SI单位的分析方法缺失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电热蒸发(ETV)耦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的微塑料总量分析新方法。通过动态稀释CO2气体建立外标校准曲线,实现了对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常见MPs的定量分析(回收率80-96%),在土壤基质中检测限低至0.13 μg C(约70 μm LDPE颗粒)。该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对聚合物类型和尺寸的限制,为环境微塑料污染监测提供了新工具。

广告
   X   

在全球塑料污染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微塑料(MPs)作为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这些粒径小于5毫米的合成聚合物颗粒不仅通过塑料废弃物分解产生,还来自轮胎磨损、纺织品洗涤等日常活动。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土壤中可能蓄积着150万至600万吨微塑料,而它们的小尺寸特性使其容易被生物体摄取,进而通过食物链传递,甚至在人体器官和体液中检出。然而,当前微塑料分析领域存在显著瓶颈:传统光谱方法(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只能提供基于颗粒数量的数据,且受限于特定尺寸范围;热分析方法(如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虽然能实现质量定量,但需要复杂的样品前处理,且对聚合物类型有选择性。更关键的是,现有方法缺乏SI单位(国际单位制)溯源性,导致不同研究数据难以比较,严重阻碍了法规制定和污染监测工作的开展。
针对这一技术空白,德国联邦材料研究与测试研究所(BAM)的Vera M. Scharek团队在《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创新性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电热蒸发(ETV)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的微塑料总量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直接分析微塑料中的碳元素,建立了与聚合物类型和颗粒尺寸无关的快速筛查平台,并首次将CO2动态稀释气体校准技术应用于固体采样系统,实现了对土壤等复杂基质中微塑料的准确量化。
研究团队采用的核心技术方法包括:1)石墨管型电热蒸发系统(ETV-4000d)与四极杆ICP-MS(iCAP Qc)的联用配置,通过优化温度程序(100-800°C,升温速率10 K/s)实现聚合物可控热解;2)基于ISO 6142标准制备的CO2/Ar混合气体(1.104347% CO2)的动态稀释校准系统,通过质量流量控制器精确调节碳质量流量,建立13C+信号的线性校准曲线;3)使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微塑料标准物质(BAM-P201、BAM-P206、BAM-P208)进行方法验证,并以标准化土壤(LUFA 2.3,有机碳含量0.75%)为真实基质进行加标实验。
ETV方法开发与优化
研究人员首先评估了ETV作为热解单元对不同聚合物的适用性。如图2A所示,PE、PET和PP三种微塑料标准材料在440-590°C温度区间内均产生明显的13C+信号峰,且背景信号稳定(相当于0.53 μg碳含量)。虽然检测温度比文献报道的热解温度高约100 K,但这主要归因于ETV系统的加热持续时间和样品传输延迟。为验证方法对宽热解温度范围聚合物的适用性,团队选取聚氯乙烯(PVC)和聚醚砜(PES)进行测试。如图2B所示,PVC在340-600°C呈现双峰(对应其两步热解机制),PES在600-740°C出峰,混合物测量成功覆盖了全部热解温度范围。
针对颗粒尺寸影响,研究团队使用100纳米和390微米聚苯乙烯(PS)颗粒进行测试。如图2C所示,不同尺寸颗粒均在430-590°C范围内出峰,且混合物产生单一融合峰,未观察到尺寸分馏现象,证明该方法适用于纳米至微米级的全尺寸范围微塑料检测。
气体校准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为解决固体微塑料样品准确定量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气体校准策略。如图1所示,通过质量流量控制器精确控制CO2/Ar混合气体与稀释氩气的比例,生成不同碳质量流量的校准气体。该校准系统通过鞘气体适配器引入ICP火炬,与ETV产生的气溶胶混合,确保等离子体条件一致。
如图3所示,不同CO2水平对应的碳质量流量与13C+信号强度呈现优异线性关系(R2≥0.9995)。使用该校准方法对三种微塑料标准物质进行定量验证,结果显示PE、PP和PET的回收率分别为96.3%、87.2%和80.4%(表3)。PET回收率偏低可能与其热解残留物(约9%)有关,而PE几乎完全挥发。所有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5%,证明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土壤基质中微塑料的定量分析
为验证方法在实际环境样品中的应用能力,研究团队在标准土壤LUFA 2.3中进行PE加标实验(约2 wt.%)。如图4所示,尽管土壤本身有机碳含量(0.75%)会产生背景信号,但在微塑料特征热解温度区间(440-590°C),背景信号相对稳定,PE微塑料的13C+信号峰清晰可辨。通过基线校正和峰积分处理,测得PE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91.2%,与纯物质测量结果相当。
方法灵敏度评估显示,碳的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13 μg和0.42 μg。换算为低密度聚乙烯(LDPE)颗粒,相当于可检测到单个直径约70微米的球形颗粒(表4)。虽然绝对灵敏度低于需要4克样品的前处理-Py-GC-MS方法,但ETV/ICP-MS的直接进样特性显著简化了操作流程,减少了潜在污染和损失。
基于杂原子检测的聚合物表征
虽然ETV/ICP-MS无法提供聚合物结构信息,但ICP-MS的多元素检测能力为特定聚合物的识别提供了可能。如图5A所示,PVC测量时,35Cl+信号峰与第一个13C+峰完全对应(对应PVC第一步热解释放的含氯产物),且信号强度比碳峰高约16倍,为PVC的特异性检测提供了高灵敏度方案。
此外,研究团队还验证了方法对塑料添加剂的检测能力。使用含汞氧化物和硬脂酸铅的ABS标准物质(BAM-H010)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汞和铅的信号峰与聚合物热解峰部分重叠但存在时间偏移(图5B),表明添加剂检测更多受物质本身沸点和与聚合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为评估微塑料的生态毒性风险提供了新视角。
本研究成功证明了ETV/ICP-MS结合CO2气体校准策略,可作为土壤等复杂环境中微塑料总量分析的快速筛查工具。该方法突破了传统技术对聚合物类型和颗粒尺寸的限制,实现了SI单位溯源的质量定量,对PE、PP等常见微塑料的回收率达到80%以上,在土壤基质中仍保持91.2%的准确度。虽然方法目前对高有机碳含量基质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但其无需复杂前处理、可同时检测聚合物和添加剂的特性,为环境微塑料污染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补充手段。未来通过优化ETV温度程序降低背景干扰,并结合杂原子指纹图谱进行聚合物分类,该方法有望成为微塑料分析标准化工具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