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发展研究领域,攻击性行为一直被视为预测后续心理社会适应问题的重要指标。然而,这种行为的起源和发展路径却颇为复杂,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又与早期环境体验密切相关。特别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有些儿童在入学初期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后会逐渐减少,而另一些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却持续存在?更深入的问题是,基因究竟通过什么机制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轨迹?这些问题的答案对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至关重要。以往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可分为反应性攻击(reactive aggression)和主动性攻击(proactive aggression)两种功能类型。反应性攻击通常是对感知威胁的情绪化反应,而主动性攻击则是有预谋的工具性行为。双生子研究提示这两种攻击行为既有共同的遗传基础,也有独特的遗传成分。然而,传统行为遗传学研究难以揭示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机制。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多基因评分(polygenic score,PGS)的出现为研究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提供了新途径。多基因评分能够量化个体对特定特征的遗传易感性,使研究者能够更直接地考察基因如何通过与特定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行为发展。其中,基因-环境相关(gene-environment correlation,rGE)是解释这种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包括被动rGE(父母基因同时影响育儿环境和子女基因)和唤起rGE(子女基因影响他人对其反应)等不同形式。本研究团队利用魁北克儿童发展纵向研究(Quebec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QLSCD)的数据,对706名儿童从6岁到13岁进行了追踪调查,旨在揭示攻击性多基因评分如何通过童年虐待经历影响不同发展轨迹的攻击性行为。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基于Ip等人(2021)的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构建了攻击性多基因评分(PGSAGG);其次,使用增长混合模型(growth mixture modeling)识别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轨迹;再次,通过多信息源(父母、教师、研究助理)和多方法(问卷、观察)前瞻性收集了儿童0-12岁期间的虐待经历;最后,采用中介分析检验童年虐待在PGSAGG与攻击轨迹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样本来自魁北克儿童发展纵向研究队列。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轨迹研究发现,无论是主动性攻击还是反应性攻击,6-13岁儿童均呈现三种类似的发展轨迹:“低稳定”轨迹(proactive:86.2%;reactive:81.0%)、“儿童期受限”轨迹(proactive:6.6%;reactive:13.6%)和“高持续”轨迹(proactive:7.2%;reactive:5.4%)。大多数儿童在整个小学阶段表现出较低且稳定的攻击性水平,少数儿童早期攻击性较高但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还有一小部分儿童攻击性水平持续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