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体遭遇严重感染时,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可能引发脓毒症(sepsis)——一种以宿主反应失调、多器官功能障碍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尽管全球医学界持续努力,脓毒症仍是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高达28%-56%。当前临床针对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的治疗手段如单克隆抗体存在覆盖范围有限、易引发二次感染等局限,凸显了对新型高效药物的迫切需求。在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补体系统作为天然免疫的关键上游传感器和效应臂,通过与Toll样受体(TLR)的协同作用放大炎症级联反应。其中,补体裂解产物C5a作为最有效的过敏毒素(其趋化活性是C3a的20倍),通过与受体C5aR1(CD88)结合,驱动中性粒细胞过度活化、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导致凝血功能紊乱,最终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然而,开发C5a靶向疗法面临巨大挑战:C5a分子量小、表面拓扑结构平坦,且其在血浆中半衰期不足5分钟,需长效抑制剂才能实现有效中和。针对这一难题,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研究所/烧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药学院联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最新研究,报道了一种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得到的新型长效C5a阻断环肽Cp1。该药物通过独特的“瓶颈分子”阻断策略,在感染早期有效遏制炎症因子“瀑布效应”,为脓毒症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关键技术方法研究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12肽库中筛选C5a特异性结合序列,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和生物层干涉(BLI)技术验证肽段亲和力;利用分子对接分析Cp1与C5a的相互作用模式;通过盲肠结扎穿刺(CLP)小鼠模型评估体内药效,采用流式细胞术、Luminex多重检测、RNA测序等技术分析免疫细胞功能、炎症因子表达及转录组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结果分子对接揭示Cp1与C5a相互作用模式分子对接显示Cp1通过形成6个氢键和2个盐桥与小鼠C5a(mC5a)稳定结合,其中与ARG708形成的两个强氢键(2.0 Å和2.4 Å)可干扰C5a与C5aR1间关键相互作用。同源建模发现Cp1的结合位点与经典C5aR1拮抗剂A8Δ71-73截然不同,提示其具有独特的阻断机制。
环化策略提升肽段性能线性肽K1经头尾环化改造为Cp1后,与mC5a的解离常数(KD−6 M,且对人和小鼠C5a-desArg均保持高亲和力。血浆稳定性实验显示Cp1在脓毒症血浆中孵育24小时后留存率超95%,单次给药后14天血药浓度仍为初始值的90%,呈现类抗体长半衰期特性。Cp1有效抑制C5a驱动的中性粒细胞活化在C5a诱导的趋化实验中,Cp1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多形核白细胞(PMNs)和小鼠中性粒细胞迁移。流式吞噬实验表明,Cp1可逆转C5a导致的PMNs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功能损伤,且对补体-活性氧(ROS)轴依赖的大肠杆菌清除作用尤为显著。Cp1显著降低脓毒症模型炎症因子水平CLP模型小鼠给予100 μg/20 g Cp1后,血浆中IL-6、TNF-α和IL-1β分别降低99%、86%和94%,单核细胞趋化因子CCL2、CCL3等下降21.7-102.3倍。腹腔灌洗液(PLF)中局部炎症因子也出现同步抑制,且Cp1抗炎效果显著优于线性前体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