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研究组与合作者共同揭示攻击行为到亲社会行为转变的神经环路

时间:2025年2月15日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编辑推荐:

  2025年2月1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龙研究组与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Scott Russo课题组在《Nature》合作发表题为“A crucial role for the cortical amygdala in shaping social encounter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杏仁核皮质区雌激素受体α神经元在调控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转变中扮演重要角色

广告
   X   

  攻击行为在进化中是一种保守的行为,有助于动物保护有价值的资源,如食物、领土、配偶和幼崽等。一般来说,攻击行为由欲求(appetitive)和满欲(consummatory)阶段组成。在小鼠中,欲求阶段涉及接近和探嗅目标动物,而满欲阶段涉及一系列运动行为,例如咬、踢或摔跤。虽然先前的研究已确定了下丘脑(VMHvl)、僵核(LHb)、后侧杏仁核(PA)和后侧无名质(pSI)等几个脑区的调控会影响攻击行为,但攻击行为的欲求阶段和满欲阶段之间过渡的神经机制尚无报道。

  2025年2月1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龙研究组与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Scott Russo课题组在《Nature》合作发表题为“A crucial role for the cortical amygdala in shaping social encounter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杏仁核皮质区雌激素受体α神经元在调控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转变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团队利用Swiss-Webster(SW)小鼠品系,通过"居民-入侵者"行为范式筛选出一些高攻击性小鼠(AGG)和无攻击性的小鼠(NON)。随后,建立了一套新型检测攻击欲望和攻击奖赏的行为范式,利用改造过的斯金纳箱训练小鼠学会按压杠杆,打开一道电动门,从而得到攻击其他小鼠的机会并对目标小鼠实施攻击。研究证明,SW小鼠热衷于这一操作,显示其具有极强的攻击欲望,且该攻击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会形成明显的攻击奖赏加强,具体表现为按压杠杆频率急速增加、实施攻击的潜伏期迅速降低以及攻击时间明显增长。

  研究人员采用全脑透明化技术(iDISCO+)和c-Fos神经元标记方法,分析出可能在攻击行为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团-后外侧杏仁核皮质区(COApl)。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实验以及光纤记录神经元活动,发现COApl中表达的雌激素受体α神经元(COAplEsr1)在雄性小鼠中表征了攻击行为的欲求阶段和满欲阶段之间的过渡。

图1. 左图:攻击奖赏训练范式,右图:调控COAplEsr1神经元导致攻击能力大幅降低,社交行为增加。

  这项研究表明,在具有攻击性的雄性小鼠中,COAplEsr1神经元能够特异性响应社交信息刺激,并促进攻击行为发生。

  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博士后Antonio Aubry为本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龙研究员与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 Scott Russo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袁崇珍博士为本研究做出关键贡献。本研究得到北京市基金、BBRF Foundation与NIMH基金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540-4

(供稿:李龙研究组)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