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即使吃饱了,为什么还是想吃点甜点呢?

时间:2025年2月18日
来源:news-medical

编辑推荐:

大餐结束了,你已经吃饱了,但对甜食的渴望依然存在。来自科隆马克斯普朗克代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现在发现,我们所说的“甜点胃”根植于大脑。

广告
   X   

大餐结束了,你已经吃饱了,但对甜食的渴望依然存在。来自科隆马克斯普朗克代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现在发现,我们所说的“甜点胃”根植于大脑。让我们在饭后感到饱的神经细胞也会让我们在饭后想吃甜食。在小鼠和人类中,“甜点-胃通路”仅仅是通过释放阿片类β-内啡肽的感知激活的,这在进化上是有意义的,因为糖能提供快速的能量。阻断这一通路的阿片信号传导可能支持当前和未来的肥胖治疗。

为了找出“甜点胃”的原因,研究人员调查了小鼠对糖的反应,发现完全饱腹的小鼠仍然吃甜点。对大脑的研究表明,一组神经细胞,即所谓的POMC神经元,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旦给小鼠喂食糖,促进它们的食欲,这些神经元就会活跃起来。

当小鼠吃饱吃糖时,这些神经细胞不仅释放刺激饱腹感的信号分子,还释放一种人体自身的鸦片制剂:β-内啡肽。这作用于其他具有阿片受体的神经细胞,并引发一种奖励感,导致小鼠即使吃饱了也会吃糖。当小鼠吃额外的糖时,大脑中的阿片通路被特别激活,但当它们吃正常或高脂肪食物时则不会被激活。当研究人员阻断这条通路时,小鼠就不再吃额外的糖了。这种效果只在完整的动物身上观察到。在饥饿小鼠中,β-内啡肽释放的抑制没有效果。

有趣的是,当小鼠在吃糖之前感知到糖时,这种机制已经被激活了。此外,以前从未吃过糖的小鼠的大脑中也会释放出鸦片。当第一个糖溶液进入小鼠的嘴里时,β-内啡肽就在“甜点胃区”释放出来,而额外的糖摄入进一步增强了内啡肽的作用。

在人类身上会发生什么?

科学家们还对通过管子接受糖溶液的志愿者进行了脑部扫描。他们发现,人类大脑中同样的区域也会对糖产生反应。在这个区域,和小鼠一样,有许多阿片受体靠近饱腹感神经元。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是有道理的:糖在自然界中很罕见,但能快速提供能量。只要有糖,大脑就会控制糖的摄入量。”Henning Fenselau说。

与肥胖治疗的相关性

该研究小组的发现对肥胖的治疗也很重要。“已经有药物可以阻断大脑中的阿片受体,但体重减轻的效果不如注射抑制食欲的药物。我们相信,与它们或其他疗法联合使用可能会非常有用。然而,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查,”Fenselau说。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