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的交流中,眼睛可不仅仅是心灵的窗户,它还在默默地传递着各种重要的社交信息。想象一下,两个人聊天时,通过眼神交流,我们能知道对方是不是在认真听,什么时候该轮到自己说话,还能感受到彼此的兴趣和关注。然而,对于患有自闭症的人来说,这种看似简单的眼神交流却充满了挑战。
过往关于自闭症患者的眼动研究,大多是让他们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社交刺激物,观察其凝视行为。这些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存在非典型的凝视行为。可问题来了,在真实的两人 “面对面” 交流场景中,他们的凝视行为互动动态是怎样的呢?之前的研究并没有给出答案。要知道,只有分析交流双方的凝视行为,才能确定真正眼神接触的频率,搞清楚是谁发起或中断了这种眼神交流。而这些信息,对于了解自闭症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是刻意回避眼神,还是对眼神交流漠不关心)至关重要。
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 作者[第一作者单位] 的研究人员在《[期刊原文名称]》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论文原文标题]》的论文。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自闭症患者在社交互动中眼神接触减少,主要是因为他们更频繁地中断眼神接触。此外,研究还发现自闭症患者群体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只有大约一半的患者表现出非典型的凝视行为。这一研究结果意义重大,为深入理解自闭症患者的社交互动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有望为诊断和治疗自闭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人员为开展这项研究,主要用到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采用新型双眼神追踪设备,这种设备能同时评估和分析两人凝视行为的互动动态,且保证了在实验室环境下的追踪准确性;运用半标准化的社交互动程序 ——“快速交友程序(FFP)”,通过一系列轮流提问的方式,模拟陌生人之间的社交相遇;使用多种心理测量工具和临床仪器,全面评估参与者的心理和临床特征;通过主观评分的方式,让参与者对互动质量进行评价。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研究结果:
- 同盟者行为和评分:研究人员首先检查了同盟者与自闭症患者和神经典型个体互动时,是否能表现出标准化的凝视行为。结果发现,对于不同的感兴趣区域(如眼睛、鼻子、嘴巴等面部部位),同盟者的凝视时间、固定时间、平均固定持续时间和固定次数在与不同群体互动时均无显著差异。在互动质量评分方面,同盟者对与自闭症患者和神经典型个体互动的评价也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同盟者成功地展示了标准化的互动行为。
- 单向凝视行为:研究人员对比了自闭症患者和神经典型个体对他人面部特征的单向凝视行为。分析发现,自闭症患者在面部特征(如眼睛、嘴巴和整个面部)上的注视时间更短,注视次数更少,每次注视的持续时间也更短。而且,神经典型个体在倾听和说话阶段对他人面部的注视时间差异明显,倾听时注视时间更长,而自闭症患者这种差异则不太明显。这说明自闭症患者在单向凝视行为上与神经典型个体存在显著差异。
- 凝视行为的互动动态:
- 眼神接触: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自闭症患者与神经典型个体的眼神接触情况。结果显示,自闭症患者与同盟者的眼神接触明显减少。而且,与神经典型个体相比,自闭症患者在倾听和说话阶段的眼神接触差异较小。这表明自闭症患者在互动中眼神接触存在异常,且这种异常在不同社交角色中表现不同。
- 眼神接触的发起和中断:在研究眼神接触的发起和中断情况时,研究人员发现自闭症患者发起眼神接触的频率低于神经典型个体,而中断眼神接触的频率则更高。进一步分析发现,自闭症患者中断眼神接触的行为对整体眼神接触减少的影响更大。这意味着自闭症患者在互动中不仅不太主动发起眼神交流,还更容易中断已有的眼神接触。
- 主观互动质量评分:研究人员还对比了自闭症患者和神经典型个体对互动质量的主观评分。在互动前,自闭症患者在 “羞耻”“恐惧”“想要离开” 和 “感知压力” 等项目上的得分更高,“幸福” 得分更低;互动后,自闭症患者在 “恐惧”“想要离开”“压力” 等项目上得分仍较高,“幸福” 得分较低,且在 “享受”“角色享受”“感知乐趣” 等项目上得分也显著更低。此外,互动后的评分与实际眼神接触存在显著关联,感受到更多负面情绪的个体,眼神接触水平较低;而感受到更多正面情绪的个体,眼神接触水平较高。这说明自闭症患者在社交互动中体验到更多负面情绪,且这些情绪与他们的眼神接触行为密切相关。
- 亚组分析: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自闭症患者群体在一些凝视参数上存在显著的方差异质性,这意味着可能存在不同的亚组。进一步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自闭症患者表现出与神经典型个体不同的凝视行为,另一半则与神经典型个体相似。而且,这两个亚组除了在 “羞耻” 感评分上存在差异外,在其他心理测量、临床仪器和主观评分等参数上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可能存在仅在凝视行为上有差异的自闭症亚组。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本研究借助新型双眼神追踪设备,揭示了自闭症患者在自然社交互动中凝视行为的特定非典型性。这些发现对理解自闭症患者社交互动改变背后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自闭症患者更多地中断眼神接触,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眼神接触带来的刺激过于强烈,试图通过中断来减少这种不适,这支持了 “凝视回避理论”;另一方面,他们发起眼神接触较少,也为 “凝视冷漠理论” 提供了一定证据。此外,自闭症患者在倾听时凝视行为的非典型性更明显,这表明他们在接收和传递社交信息方面可能存在困难,也许在多模态处理上需要更多支持。
同时,研究还发现自闭症患者群体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这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例如,可以建立正常互动凝视行为的数据库,通过对比来发现个体在凝视行为上的异常,为自闭症的诊断和个性化支持提供依据。不过,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可以采用更复杂的分析方法挖掘数据信息,增加与唤醒相关的生理测量指标,研究自闭症患者之间的互动凝视行为,纳入女性自闭症患者以验证研究结果的普遍性,以及进一步探究实验环境下的凝视行为是否能推广到现实生活中。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自闭症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虽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它已经为我们理解自闭症患者的社交互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有望在未来推动自闭症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发展,帮助自闭症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