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华盛顿大学团队开发了新型血浆eMTBR-tau243检测技术,通过三队列研究(n=902)证实该标志物与tau-PET(β=0.72)和认知功能(β=0.60)高度相关,优于传统p-tau217/p-tau205指标,为AD临床诊断和tau靶向治疗监测提供了更精准、可及的生物标志物方案。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Tracy Family SILQ中心Kanta Horie团队联合瑞典隆德大学Oskar Hansson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突破性研究。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开发了血浆内源性切割的微管结合区tau243(eMTBR-tau243)检测技术,通过三阶段研究(2个探索队列和739人的BioFINDER-2验证队列),首次实现了血液中AD特异性tau缠结病理的无创监测。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捕获了tau蛋白在256位缬氨酸(Val256)的C端切割片段和255位天冬酰胺(Asn255)的脱酰胺化修饰,这些特征性变化与脑内tau缠结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采用三大关键技术方法:1)免疫沉淀-质谱联用技术(IP-MS),使用HJ32.11抗体特异性富集MTBR-tau243片段;2)多中心队列分析,整合瑞典BioFINDER-2(n=739)和美国Knight ADRC(n=55/108)的临床、影像和认知数据;3)高斯混合模型确定生物标志物阈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诊断效能。
结果部分显示:
诊断特异性:血浆eMTBR-tau243在Aβ阳性轻度认知障碍(MCI+)阶段显著升高(较对照组增加27倍),在AD痴呆期进一步增加200倍,但在单纯Aβ阳性的认知正常者(CU+)中未见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志物在非AD tau病(如PSP/CBS)中保持正常,但在MAPT R406W突变导致的AD样tau病理中异常升高。
病理相关性:在Aβ阳性人群中,eMTBR-tau243与全局tau-PET(Braak I-VI区)的关联强度(β=0.74)显著优于p-tau217(β=0.68)和p-tau205(β=0.60)。尤其在晚期tau累积区域(Braak V-VI),其线性关联更为突出。
诊断效能:预测tau-PET阳性的曲线下面积(AUC)达0.92-0.95,显著优于p-tau217(AUC=0.83-0.89)。多变量模型显示,eMTBR-tau243能独立解释56%的tau-PET变异。
临床关联:eMTBR-tau243与脑萎缩(β=0.46)和认知评分(MMSE β=0.59)的关联强度超越其他标志物,在tau-PET阳性人群中相关性进一步增强。
讨论部分强调,这项研究突破了血液检测tau缠结的三重技术壁垒:1)通过特征性切割位点和翻译后修饰,区分了中枢神经系统来源的病理tau与外周tau;2)利用脱酰胺化标记"老化"的tau聚集体;3)优化IP-MS流程实现pg/mL级检测。相比需要腰椎穿刺的CSF MTBR-tau243检测或昂贵的tau-PET,这种血液检测方案更易推广至临床常规应用。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1)为抗tau药物临床试验提供经济高效的疗效监测工具;2)帮助识别最可能受益于抗Aβ治疗的低tau负荷患者;3)完善ATN框架中的"T2"(tau蛋白病)血液检测体系。正如作者指出,这项技术犹如为AD诊断安装了"tau雷达",未来或将成为临床实践和临床试验中tau靶向治疗的"风向标"。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