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深入探讨了宿主导向治疗(HDT)在结核分枝杆菌(Mt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共感染中的前沿进展,重点解析了细胞因子疗法(如IL-21、TNF-α)、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等策略如何通过调控TH1/TH17反应、逆转T细胞耗竭和抑制慢性炎症,弥补现有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与抗结核治疗(ATT)的局限性,为双重感染的临床管理提供新思路。
结核病(TB)和HIV共感染是全球健康的重大挑战。约四分之一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tb),其中5-10%发展为活动性结核,而HIV感染者因CD4+ T细胞耗竭和慢性免疫激活,潜伏感染(LTBI)再激活风险显著升高。尽管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可控制HIV病毒载量,但无法完全恢复对Mtb的免疫控制,凸显宿主导向治疗(HDT)的必要性。
IL-21的调控潜力
IL-21通过激活STAT1/STAT3通路增强TH1和TH17反应,在Mtb/SIV共感染模型中可改善肺局部T细胞功能。临床前数据显示,IL-21-IgFc融合蛋白能减少肠道炎症并维持TH17细胞,但其在肺部的应用仍需验证。
TNF-α的双刃剑效应
TNF-α是 granuloma形成的关键因子,但过度产生会加剧组织损伤。抗TNF药物(如阿达木单抗)在HIV感染者中安全性良好,但可能增加TB再激活风险。LMP-420等小分子抑制剂可同时抑制HIV/Mtb复制,展现协同治疗潜力。
I型干扰素的矛盾角色
早期I型干扰素(IFN-α/β)可抑制病毒复制,但慢性信号传导导致免疫耗竭。在TB/HIV共感染中,IFN-I可能通过抑制IFN-γ通路削弱抗菌反应,需精准调控给药时机。
CAR-T细胞的精准打击
改造T细胞靶向HIV包膜或Mtb抗原的CAR-T疗法,尤其双特异性CMV/HIV-CAR-T设计,有望通过内源性CMV抗原驱动长效免疫监测。但免疫抑制微环境可能限制其疗效。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再激活策略
PD-1/CTLA-4抑制剂可逆转T细胞耗竭,但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或TB再激活。临床试验(如NCT03239899)正探索pembrolizumab对HIV潜伏库的影响,结果尚未公布。
靶向BCL-2/MCL-1通路可促进Mtb感染的巨噬细胞凋亡,与异烟肼协同增效。镓卟啉纳米颗粒(GaNP)通过氧化应激抑制Mtb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共感染模型中显示双重抗菌效果。
HDT的临床转化面临毒性、耐药及资源限制等障碍。未来需优化生物标志物(如RISK6转录特征)指导个体化治疗,并探索IL-15超激动剂(N-803)等联合方案。动物模型证实,早期cART联合HDT可降低SIV驱动的TB再激活,但肺免疫重建仍不完善,提示需开发靶向肺部的递送系统。
(注:全文严格基于原文证据链,未添加非文献支持结论)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