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肿瘤中药物诱导耐受性持续存在细胞的机制、脆弱性及临床治疗前景

时间:2025年5月25日
来源:Molecular Cancer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深入探讨了肿瘤治疗中药物耐受性持续存在细胞(DTPs)的核心机制,揭示了其通过表观遗传(H3K9me3)、代谢重编程(OXPHOS/FAM)和免疫逃逸(PD-L1/CD70)等多维度适应性生存策略,并创新性提出靶向合成致死(GPX4抑制剂)、动态给药模型和免疫协同干预等突破性治疗思路,为克服肿瘤复发耐药提供了全新范式。

广告
   X   

在肿瘤治疗领域,药物诱导的耐受性持续存在细胞(DTPs)已成为临床治愈的主要障碍。这类细胞在靶向治疗(TKIs)和免疫治疗后仍能存活,并最终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最新研究揭示了DTPs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它们既不同于完全耐药细胞,也区别于普通肿瘤干细胞(CSCs),而是具有可逆性药物敏感性和表观遗传记忆的"中间态"细胞群体。

从进化医学视角看,DTPs的形成犹如肿瘤细胞的"拉马克式适应"。治疗压力下,肿瘤细胞通过组蛋白修饰(SETDB1/EZH2介导的H3K27me3)、DNA甲基化(DNMT调控)和RNA修饰(m6A/miR-371-3p)等表观遗传重塑,激活生存程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O-GlcNAc糖基化(OGT催化)这种新型修饰,它能稳定应激相关转录因子(如NRF2/ATF4),促进抗氧化防御系统(GPX4/ALDH)的表达。

代谢灵活性是DTPs的另一大特征。当糖酵解被抑制时,它们会迅速转向脂肪酸代谢(CPT1依赖)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这种代谢转换虽然维持了能量供应,却产生了致命的代谢漏洞——铁死亡敏感性。实验证明,GPX4抑制剂(RSL3)可特异性清除这类代谢"成瘾"的DTPs。

肿瘤微环境(TME)在DTPs维持中扮演关键角色。治疗重塑的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通过分泌IL-6/CCL11等因子构建保护性生态位;而ECM硬化则通过整合素β1-FAK-YAP通路传递机械信号。更棘手的是免疫微环境的重编程——CD70+ DTPs诱导T细胞耗竭,EOMES+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RM)则形成免疫抑制屏障。

针对DTPs的干预策略呈现多元化趋势:表观遗传药物(BET抑制剂JQ1)可逆转耐药记忆;间歇给药方案利用ERK"反弹抑制"效应;而抗纤维化联合PD-1抑制剂则能破解基质屏障。最新临床前模型显示,靶向APOBEC3B可阻断"耐受-耐药"演化进程,这为根治性治疗带来了曙光。

未来研究需聚焦三个维度:液体活检监测表观遗传漂变、AI预测进化轨迹,以及生活方式干预(如运动/减压)调节肿瘤相关炎症。这种多尺度、动态化的治疗范式,或将最终攻克肿瘤持久存在的难题。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