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学肿瘤分析指导黑色素瘤治疗的可行性研究:前瞻性队列验证与临床转化应用

时间:2025年5月28日
来源:Nature Medicine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黑色素瘤治疗决策中缺乏多组学和功能技术支持的现状,通过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Tumor Profiler(TuPro)项目,对116例患者采用9种单细胞水平技术进行肿瘤分析。结果显示75%病例中多组学数据可有效指导治疗推荐,在标准治疗失败患者中客观缓解率达38%。该研究为精准肿瘤学中多组学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行性验证。

广告
   X   

黑色素瘤作为最具侵袭性的皮肤恶性肿瘤,近年来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和靶向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多数患者仍面临疾病复发或进展的困境。临床指南主要基于群体水平的临床试验数据,难以满足个体化治疗需求。随着单细胞分辨率的组学技术发展,如何将这些高通量数据转化为临床可操作的决策支持成为关键挑战。

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展了前瞻性多中心Tumor Profiler(TuPro)观察性研究,通过整合9种技术平台对116例黑色素瘤患者的126份样本进行分析,在4周内生成多达500GB/样本的数据。研究证明多组学肿瘤分析可显著提升治疗决策质量,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研究采用的技术方法包括:单细胞DNA测序(scDNA-seq)和转录组测序(scRNA-seq)解析肿瘤异质性;成像质谱流式(IMC)和飞行时间质谱流式(CyTOF)进行靶向蛋白质组分析;数据非依赖性采集(DIA)质谱进行蛋白质分型;药物表型分析(Pharmacoscopy)和迭代间接免疫荧光(4iDRP)评估药物敏感性;靶向二代测序(NGS)和数字病理(DigiPath)作为标准对照。

患者队列和样本特征显示,研究纳入116例各亚型黑色素瘤患者,分为辅助治疗组(13例)、姑息标准治疗组(45例)和超标准治疗组(37例)。中位随访20.5个月期间,62.4%患者死亡。TuPro快速诊断流程成功在4周内完成从活检到分子肿瘤委员会(MTB)报告的全流程,41例样本完成全部9种技术分析。

在治疗推荐方面,MTB从40,000个潜在标志物中筛选出54个关键标志物指导治疗决策。肿瘤突变负荷(TMB)、BRAF突变、HLA-ABC表达、PD-L1水平和pERK磷酸化是最常采用的标志物。多组学数据(诊断水平3)使MTB推荐符合率较常规诊断提升39%。

临床结局分析显示,超标准治疗组患者接受高度个体化的多标志物驱动治疗,客观缓解率(ORR)达38%,疾病控制率5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04个月,在三线及以上治疗患者中仍保持5.35个月。与历史对照的匹配分析表明,TuPro指导的治疗在难治性患者中显著改善预后。

该研究首次系统验证了多组学肿瘤分析在临床决策中的可行性,建立了从样本到治疗的标准化流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证明仅需3-4种关键技术(NGS、Pharmacoscopy、IMC和scRNA-seq)组合即可覆盖97%患者的标志物检测需求,将单样本成本控制在临床可接受范围(4,602-7,336瑞士法郎)。这些发现为精准肿瘤学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范式,也为后续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讨论部分强调,虽然当前标志物选择仍依赖专家经验,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更全面地挖掘多组学数据的预测价值。研究也存在样本量有限、非随机设计等局限性,但为黑色素瘤等难治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特别在标准治疗失败患者中,多标志物驱动的超标准治疗方案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提示整合分子和功能特征的精准策略可能突破现有治疗瓶颈。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