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中小胶质细胞空间异质性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多色荧光细胞命运图谱、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和表观遗传分析(ATAC-seq)等技术,揭示了斑块相关小胶质细胞(PAM)与非斑块相关小胶质细胞(non-PAM)的动态转换机制。研究发现non-PAM通过CSF1R信号通路分化为具有限制淀粉样斑块病理能力的PAM,为AD靶向治疗提供了新干预窗口。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机制始终存在一个关键谜题:大脑中不同类型的小胶质细胞如何响应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这些免疫细胞在斑块周围形成特殊的"斑块相关小胶质细胞"(PAM)群体,而远离斑块的区域则分布着形态和功能迥异的"非斑块相关小胶质细胞"(non-PAM)。这两种细胞群体的动态关系及其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困扰着研究人员。
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Freiburg Faculty of Medicine)的Alberto Ardura-Fabregat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的重要研究中,通过创新的实验设计和多组学分析方法,首次揭示了这两种小胶质细胞亚群在AD病理过程中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发现,non-PAM具有惊人的可塑性,能够响应Aβ沉积而分化为PAM,这一过程受到CSF1R信号通路的精确调控。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AD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更为开发针对特定小胶质细胞亚群的精准治疗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项关键技术:1) 多色荧光报告系统(Cx3cr1CreERT2R26Confetti)实现小胶质细胞克隆追踪;2)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解析PAM和non-PAM的转录组特征;3) 转座酶可及染色质测序(ATAC-seq)分析表观遗传差异;4) 使用5xFAD转基因小鼠模型模拟AD病理进程;5) 通过脂多糖(LPS)和抗生素(ABX)处理研究环境因素影响。
研究结果部分:
"非PAM发育为淀粉样斑块处克隆扩增的PAM"
通过命运图谱分析发现,单个non-PAM能够分化为围绕斑块的多细胞PAM克隆,且克隆大小与斑块体积呈正相关。CD11c和Tmem119被鉴定为区分这两种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
"外周刺激在疾病早期影响PAM克隆性"
实验显示,LPS诱导的全身炎症会促进PAM克隆扩增,而抗生素清除肠道菌群则产生相反效果,这种调控具有年龄依赖性,仅在疾病早期阶段显著。
"非PAM在淀粉样病理中保持响应性和可塑性"
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揭示,non-PAM对外界刺激表现出显著转录可塑性,而PAM则保持相对稳定的基因表达模式。这种差异与染色质可及性特征高度一致。
"CSF1限制PAM生成并改善淀粉样病理"
机制研究发现,CSF1(而非IL-34)通过作用于non-PAM中的CSF1R,抑制其向PAM分化,同时增强PAM的吞噬功能,最终减轻斑块负荷。这种治疗效应与代谢重编程和炎症抑制相关。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发现在于:首次阐明AD中小胶质细胞亚群间的动态转换规律,证明non-PAM作为"前体细胞库"通过CSF1R信号调控分化为功能特化的PAM。这一发现为AD治疗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状态转换来精确控制神经炎症反应。研究提出的空间异质性分析框架,也为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免疫机制研究提供了范式参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CSF1治疗显示出选择性调控小胶质细胞亚群的潜力,避免了传统免疫抑制疗法可能导致的广泛副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