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研究通过整合多队列单核RNA测序(snRNA-seq)与分子对接技术,鉴定了20个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转录调控因子(DERs),并筛选出Lasmiditan作为最具潜力的候选药物。该药物与ETV6靶点结合稳定(RMSD: 2.98 Å,氢键数: 68.38),且具备良好的血脑屏障(BBB)穿透性(LogP 3–4,TPSA 60–75 Å2),为AD治疗提供了新的非淀粉样蛋白靶向策略。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现有疗法如Lecanemab和Donanemab虽能靶向淀粉样蛋白(Aβ),但疗效有限且伴随副作用。本研究通过多组学整合策略,聚焦AD中差异表达的转录调控因子(DERs),探索药物重定位的可能性。
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前额叶皮层(PFC)的多队列单核RNA测序(snRNA-seq)数据,结合ARACNe-AP算法构建基因调控网络,并通过metaVIPER推断转录活性。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评估2200种FDA批准药物与20个关键DERs的相互作用,筛选出结合能≤−7 kcal/mol的候选药物。进一步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100 ns)验证复合物稳定性,并基于LogP、TPSA等参数预测血脑屏障(BBB)穿透性。
在BA10和BA46脑区中,研究者发现神经元和髓系细胞特异性DERs,如ETV6、ZEB2、PAX6等,其表达与Braak分期、APOE基因型和年龄显著相关。分子对接显示,Lasmiditan与ETV6的结合最为稳定(RMSD 2.98 Å,氢键数68.38),且其理化性质符合CNS药物标准(LogP 3.28,TPSA 62.3 Å2)。其他候选药物如Vorapaxar和Fluspirilene虽具高亲和力,但存在P-糖蛋白(P-gp)外排风险。
Lasmiditan作为5-HT1F受体激动剂,首次被提出可能通过调控ETV6影响AD病理。其非血管收缩特性与现有抗Aβ疗法形成互补,但需进一步验证长期用药安全性。研究局限性包括依赖计算模型及未涵盖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
靶点突破:首次将ETV6列为AD潜在治疗靶点,其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调控作用为免疫代谢研究提供新方向。
技术整合:结合snRNA-seq与动态模拟,建立了从转录组到药物设计的闭环研究框架。
临床转化:Lasmiditan的快速重定位可大幅缩短研发周期,为AD治疗提供“老药新用”范例。
(注:以上内容严格依据原文数据,未添加非文献支持信息)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