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研究通过深度基因组测序(WGS)系统描绘了早期人类胎盘的遗传异质性图谱,揭示了胎盘发育中普遍存在的克隆性进化现象(PZVs)及其时空动态特征。研究首次证实,妊娠早期绒毛膜取样(CVS)中广泛存在非胎儿来源的体细胞小序列变异(SSVs),其克隆扩张比例随孕周(GA)增加而升高,同时发现氧化应激相关突变特征(SBS18)的胎盘特异性分布。该成果为产前基因诊断(如CVS与羊水检测(AF)的差异化应用)提供了关键分子依据,强调需警惕胎盘嵌合(CPM)导致的假阳性风险。
深度基因组测序揭示胎盘时空遗传异质性
通过146×深度全基因组测序(WGS)对6例妊娠不同阶段(孕14-37周)的胎盘四象限活检样本分析发现,所有24份样本均存在独特的克隆性扩增,每个克隆由12-125个受精后变异(PZVs)定义,占据样本细胞群体的14-62%。早期胎盘(如孕14-16周的病例1)已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同一胎盘不同区域的克隆重叠率不足8.6%,证实遗传异质性是胎盘发育的固有特征。
克隆进化与孕周正相关
克隆扩张比例与突变负荷(mutational burden)均随孕周增长而升高(R=0.861)。典型表现为:早期胎盘(病例1)克隆占比15-31%,而足月胎盘(病例6)达51-61%。克隆分支现象普遍存在,45%的中期胎盘活检含≥2个克隆,足月胎盘甚至检测到3个共存克隆。值得注意的是,绒毛膜取样(CVS)的克隆复杂度高于同孕周胎盘活检,推测与滋养层细胞(trophoblast)富集有关。
突变特征揭示胎盘特异性损伤
单碱基置换(SBS)特征分析显示,胎盘组织高表达氧化应激相关SBS18(占CVS变异的59.1%),而胎儿样本则以年龄相关SBS1/SBS5为主。此外,首次在胎盘中检出未知病因的SBS37/SBS39特征,提示胎盘存在独特的突变积累机制。
临床诊断的警示与策略
虽然胎盘样本能100%检出胎儿种系新生变异(52-72个/基因组),但仅0-2个位于编码区。研究证实羊水(AF)样本完全代表胎儿真实基因组,而胎盘特异性PZVs在母体血浆游离DNA(cfDNA)中检出率极低(仅1/254编码区变异)。这为产前诊断提供关键指导:当CVS检测到可疑嵌合变异时,必须通过AF检测验证以避免误诊。
技术验证与局限性
通过纳米孔靶向测序(Oxford Nanopore)和独立临床数据集验证了克隆变异的真实性。但研究样本均来自异常妊娠,且样本量较小(n=6)。未来需扩大正常妊娠队列以完善胎盘发育的遗传图谱。
(注:全文严格基于原文数据,未添加非文献支持内容;专业术语如PZVs/SSVs/CPM等均按原文格式标注;数值范围与统计学结果均引自原文图表及正文描述)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