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乳腺癌新型细胞死亡机制研究进展:铁死亡、铜死亡、二硫化物死亡与焦亡的交叉视角

时间:2025年8月28日
来源:Molecular Cancer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乳腺癌中四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机制——铁死亡(ferroptosis)、铜死亡(cuproptosis)、二硫化物死亡(disulfidptosis)和焦亡(pyroptosis)的分子调控网络及其治疗潜力。文章揭示了这些PCD途径通过调节氧化应激(ROS)、代谢重编程和免疫微环境重塑等机制,在克服三阴性乳腺癌(TNBC)耐药性和增强HER2+靶向治疗效果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为精准治疗提供了创新靶点。

广告
   X   

引言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治疗面临肿瘤异质性和耐药性等重大挑战。传统基于凋亡的治疗策略因肿瘤细胞获得性抵抗而疗效受限,近年来发现的四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铁死亡、铜死亡、二硫化物死亡和焦亡,通过独特分子途径为乳腺癌治疗带来新视角。

铁死亡与乳腺癌

铁死亡是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驱动的细胞死亡,其核心特征包括:铁代谢紊乱(通过TFR1介导的铁摄取和FPN1调控的铁外排失衡)、ACSL4/LPCAT3介导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PUFA-PLs)过氧化积累、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失活。在乳腺癌中呈现显著亚型特异性:HER2+亚型因PI3K/AKT/mTOR通路激活导致铁蓄积敏感;三阴性乳腺癌(TNBC)则通过脂肪细胞分泌油酸抑制脂质过氧化。临床转化面临生物标志物缺乏等挑战,ACSL4表达水平与亚型敏感性相关(TNBC阳性率70% vs HER2+ 30%),多组学整合和HER2靶向纳米递送系统成为解决方向。

铜死亡与乳腺癌

铜死亡是铜离子(Cu2+)通过靶向线粒体脂酰化TCA循环酶(如PDH、OGDH)诱发的蛋白质毒性死亡,关键调控因子FDX1通过促进硫辛酸还原增强铜离子亲和力。乳腺癌中铜转运体ATP7A过表达与转移正相关(转移灶表达量显著高于原发灶),铜螯剂四硫钼酸(TM)联合卡铂使转移性TNBC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8.1个月。亚型异质性明显:TNBC中FDX1 mRNA低表达可能导致固有抵抗,而HER2+亚型虽高表达ATP7A但糖酵解优势可能削弱铜死亡敏感性。铜离子载体Elesclomol在BRCA突变模型中与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协同诱导DNA损伤和铜死亡。

二硫化物死亡与乳腺癌

该新型死亡方式由异常二硫化物积累引发细胞骨架蛋白交联,需满足两个条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耗竭和NADPH生成不足。SLC7A11过表达是TNBC抵抗二硫化物死亡的关键机制(临床队列显示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降低),其通过维持GSH池和NADPH再生抵抗ACTB交联。靶向策略包括:SLC7A11抑制剂PE6、联合GLUT1抑制剂BAY-876阻断葡萄糖代谢。智能响应纳米载体如pH敏感脂质体共递送SLC7A11 siRNA与铁死亡诱导剂RSL3,可协同诱导TNBC细胞死亡。

焦亡与乳腺癌免疫调控

Gasdermin蛋白(如GSDMD、GSDME)介导的焦亡通过形成膜孔道释放IL-1β/IL-18,在乳腺癌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IL-18募集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s)促进免疫逃逸;另一方面通过HMGB1激活树突细胞增强PD-1抑制剂疗效。HER2+乳腺癌中trastuzumab通过抑制GSDME表达获得焦亡抵抗,而TNBC存在GSDME启动子高甲基化。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联合pembrolizumab的II期试验显示,GSDME高表达亚组客观缓解率显著提升。

多机制协同治疗

四种PCD途径通过氧化应激、代谢重编程和免疫调节形成交互网络:ACSL4同时调控铁死亡(PUFA-PLs代谢)和焦亡(通过花生四烯酸激活caspase-1/GSDMD);糖酵解抑制通过减弱TCA循环降低铜死亡敏感性。铜掺杂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可同步释放Cu2+(诱导铜死亡)和递送SLC7A11 siRNA(触发二硫化物死亡)。SLC7A11、ACSL4、FDX1和GSDME成为跨PCD机制的生物标志物枢纽。

结论与展望

未来方向包括:建立基于多组学的动态监测系统(如MRI T2*成像铁沉积、64Cu-PET追踪);患者来源类器官(PDO)高通量筛选PCD诱导剂组合;靶向癌症干细胞(CSCs)表观遗传调控(如HDAC抑制剂通过激活GSDME逆转干细胞特性)。这些突破将推动乳腺癌精准治疗进入多机制协同新时代。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