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国际化需迈三道坎

时间:2006年4月19日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编辑推荐:

广告
   X   

记者近日了解到,江苏省镇江市的医药保健品企业一直为扩大出口而奔走,最近他们终于找到了“媒人”。镇江市外经贸局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为镇江市医药保健品(含医疗器械)进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企业国际化意识苏醒

        “现在,我们企业的医药保健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能不断提高,在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也非常想开拓国际市场。”镇江市某医药保健品企业市场部负责人表示,镇江市很多医药企业的老总都有扩大国际市场的愿望,但因对国际市场信息和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甚少而无从下手,于是请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帮助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崔彬表示,这是我国医药企业国际化意识逐步增强的信号。

        数据显示,经过GMP强制认证后,我国医药产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产能进一步扩大。另外,由于药品连续几次较大幅度降价,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国际化意识进一步增强,更多企业尤其是江浙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将重点转向国际市场。

        2005年海关统计显示,我国医药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明显提升,有医药保健品出口实绩的企业共15271家,出口实绩在10万美元以上的经营性企业已达6184家。浙江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东北制药总厂、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出口突破1亿美元。医药企业的出口经营队伍进一步扩大,一批企业正逐步形成医药产品进出口的规模化经营。

        “除了出口数量和规模的扩大,我国医药企业对市场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崔彬表示,以前遭遇反倾销诉讼很少有企业应诉。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在国内都要尽量少打官司,怎么还要到国外打官司?而且,企业觉得花几十万美元打官司不值得。“现在很多企业明白了,如果不打官司就会失去市场,所以更多的企业开始应诉”。

        发展环境日趋成熟

        除了产能压力之外,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强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以及大量“重磅炸弹”式专利药到期,都促使国内医药企业加大了向海外进军的步伐。

        崔彬表示,2005年,商务部等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扩大我国医药产品出口的若干意见》,商务部认定了15个国家医药出口基地。今后,国家与地方政府还将陆续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为医药产品出口营造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同时,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我国医药产品对国外主要市场的出口均衡增长。2005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覆盖了全球六大洲214个国家与地区,亚、欧、美仍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市场。其中,我国对印度出口增长高达47.58%,对泰国、比利时、俄罗斯、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法国、荷兰8个国家的出口增长超过30%。

        此外,2006年将会迎来众多销售额超过5亿美元以上的“重磅炸弹”式专利药到期的高峰,非专利药市场将异军突起,合同定制外包生产或外购的市场需求更大,也为国内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崔彬表示,抢仿到期原料药已经成为部分有远见的企业的共识,有些企业已经在专利药到期前两三年就开始准备,只等专利到期成为欧美非专利药第一供应商。

        企业急需苦练内功

        崔彬表示,目前,虽然适逢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企业仍需苦练内功,在国际市场才不会授人以柄、重蹈覆辙。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展览一部副主任赵井满表示,目前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结构不够合理。虽然我国医药产品技术含量有所提高,但结构仍然不理想。出口仍以原料药产品为主,全年西药原料药出口达79.03亿美元,同比增长27.55%,占出口总额的57.26%。以生命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医药产品出口比例较小。以福建省为例,2005年该省高新技术医药产品出口2024.9万美元,仅占全省药品出口的18%,其中生命科学技术药品出口1870.5万美元,生物技术药品出口仅154.4万美元。

        另外,我国医药企业研发能力较弱,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外药品注册和国外市场营销是制约我国制剂产品出口的两大瓶颈。中药出口仍然难以进入医药主流市场,西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跨国公司加大了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开发力度,进口大幅增长,这对我国企业将是严峻的挑战。

        福州海关有关人士指出,我国医药产品自主品牌少,国际竞争力不强。商务部公布的2005-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名单中,医药保健品品牌数量仅占总数的3.7%。其中,化学药物品牌5个,中药品牌1个,保健品品牌1个,相当多的医药出口品牌榜上无名。目前,我国获得FDA、COS等国际认证的企业和品种数量并不多,在出口企业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贴牌(委托加工)的药品多,自主品牌的药品较少。我国有沦为跨国制药公司原料供应基地的危险。  

        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强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以及大量“重磅炸弹”式专利药到期,促使国内医药企业加大了向海外进军的步伐,企业国际化意识增强。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存在自主品牌少国际竞争力不强,获得FDA、COS等国际认证的企业和品种数量不多,为其他国家和地区贴牌的药品多等问题。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