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脉络丛癌(Choroid plexus carcinoma,CPC)是世界卫生组织(WHO)2021 年更新分类中被列为 3 级(G3)的恶性肿瘤,在所有脑肿瘤中占比仅 0.5%。它常发于 3 岁以下儿童,多位于幕上(Supratentorial,S);而成人 CPC 较为罕见,且多位于幕下(Infratentorial,I)。
与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CPP)相比,CPC 侵袭性强、复发率高,5 年生存率在 40 - 56%。因其起源于脑室脉络丛上皮,约 20% 的病例在诊断时就出现肿瘤播散,常导致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循环受阻,引发头痛、视力障碍、步态不稳和脑积水等症状。
尽管 WHO 在 2021 年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有所进展,强调基于分子生物标志物结合传统组织病理学的方法,但 CPC 的治疗仍充满挑战,目前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本文旨在通过全面回顾成人 CPC 的文献并介绍一个临床病例,来描述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评估手术切除范围与生存的关系,分析辅助治疗对临床结果的影响。
二、材料和方法
通过在 Embase®、Google Scholar 和 PubMed 等数据库中,使用 “脉络丛癌”“成人”“幕下”“后颅窝肿瘤”“第四脑室肿瘤”“脉络丛肿瘤” 等 Mesh 术语进行广泛搜索,不限日期和语言。纳入成人原发性 CPC 病例,排除良性肿瘤进展而来的病例,最终筛选出 31 篇符合研究的文章,并添加本机构治疗的 1 例女性患者病例报告。
使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7 进行数据分析,通过 Kaplan - Meier 法和 Cox 回归分析生存分布的统计学意义(p 值 <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卡方检验评估定性变量的列联表。
三、病例报告
一位 68 岁女性因紧张型头痛、偶尔头晕和散在恶心在门诊随访,无明显进展且无显著神经学体征。最初的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第四脑室底部有一个多叶状占位性病变(Space-occupying lesion,SOL),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疑似室管膜瘤或乳头状瘤。随访 MRI 显示肿瘤生长并出现早期脑积水迹象,但无乳头水肿。
采用枕下入路,并进行多模态术中神经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手术中做 “Y” 形硬脑膜切口,然后进行脉络膜裂间分离。肿瘤未侵犯第四脑室底部,在内镜辅助下用垂体勺将其从脑室顶部分离并切除,实现了肉眼下的大体全切除(Gross total resection,GTR),且未放置外脑室引流(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EVD),手术过程中 IONM 未出现异常。
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组织主要为乳头状结构,并伴有实性生长区域,存在肿瘤坏死区。细胞呈上皮形态,具有非典型特征和丰富的多形性,部分区域细胞质常呈空泡状,可见大量有丝分裂象。肿瘤细胞广泛表达细胞角蛋白 AE1/AE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呈局灶阳性。Ki - 67 增殖指数不均一,高增殖区域可达 25 - 30%。p53 表达模式异常,呈弥漫性阴性。这些显微镜下表现符合 WHO G3 级 CPC 的诊断标准,免疫组化表达及肿瘤结构也支持这一诊断,而非非典型 CPP。
术后 MRI 显示肿瘤大部分被切除,残留一个小的强化肿块。患者出现短暂复视、水平眼球震颤和步态谨慎,但无明显麻痹,术后 2 周出院。随后接受辅助放疗(Radiation therapy,RT),对肿瘤床给予 54Gy 剂量,分 30 次,每次 1.8Gy,并设置安全边界。虽有强化,但可能归因于脉络丛,达到了明显的完全缓解。然而,数月后患者病情逐渐恶化,出现情绪不稳定,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降至 40 分。由于预期化疗获益不佳,未进行化疗,最终患者在术后 7 个月因顽固性发热和呼吸困难,在姑息治疗期间去世。
四、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 36 例患者,年龄在 18 - 73 岁之间,平均年龄 43 岁。其中男性 18 例(50%),女性 16 例(44%),2 例性别未明确。最常见的症状是视力障碍和头痛。肿瘤位置分布为:侧脑室 18 例(50%),第四脑室 8 例(22.2%),第三脑室 2 例,脑室外 6 例(16.7%),其中颞顶叶 4 例,小脑桥脑角 2 例,2 例位置未明确。
21 例患者实现了 GTR,15 例进行了部分切除(Partial resection,PR)。16 例接受辅助 RT,1 例接受化疗(Chemotherapy,CTx),10 例接受 RT 和 CTx 联合治疗,1 例接受干细胞移植(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SCT),其余患者未接受辅助治疗或相关信息未明确。
通过 Kaplan - Meier 模型估计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分析过程中有 7 例患者因缺乏结局信息或临床随访期不足 4 个月且无事件记录而被删失。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对生存无显著影响(p 值分别为 0.55、0.68、0.74)。而手术切除范围对生存有显著影响(p = 0.01),PR 组 OS 为 33.9±13.4 个月(11 例患者),GTR 组为 68.3±11.3 个月(18 例患者),Cox 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风险比(Hazard ratio,HR)为 0.23(95% 置信区间 0.07 - 0.77),P 值为 0.01。
五、讨论
CPC 在儿童中常见,在成人中发病率低,本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 43 岁,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仅 12 个月,5 年生存率约 40%。
在本研究中,CPC 大多位于幕上,这与之前报道的成人 CPC 多达 63% 位于第四脑室(幕下)的研究结果不同。由于其典型的脑室内位置,脑积水在 CPC 患者中很常见,患者常出现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的症状。此外,CPC 可通过 CSF 转移,少数也可出现在脑室外或异位位置。
CPC 的初始诊断依靠 CT 和 MRI,CT 显示低密度、不均匀病变,部分有钙化;MRI 显示等信号、高信号和不均匀信号,增强扫描有强化。血管造影对怀疑高血管化的病例可能有用。最终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CPC 免疫组化通常广谱细胞角蛋白阳性,波形蛋白、S100、转甲状腺素蛋白和 GFAP 不同程度阳性,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通常阴性。部分病例与 Li - Fraumeni 综合征、Lynch 综合征有关,还可能与病毒感染、P53 抑制等因素有关。其鉴别诊断包括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畸胎样 / 横纹肌样肿瘤和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CPC 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RT 和 CTx。手术是一线治疗方法,旨在缓解肿块效应和 CSF 梗阻,但手术切除并不总是完全的,可能需要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或第三脑室造瘘术(Third ventriculostomy,TVE)。本研究表明,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生存的唯一显著预测因素,GTR 可显著提高 OS。辅助治疗对无病进展可能重要,但对生存影响不明显,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不同研究采用的辅助治疗方案不同,效果也有所差异。SCT 在复发性 CPC 且有软脑膜受累的病例中作为巩固策略使用,但结果不一。
六、结论
本研究中大多数患者接受了辅助 RT,部分接受了 RT 和 CTx 联合治疗,表明其在部分病例中可能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但辅助治疗类型与 OS 无显著关联。手术 GTR 是影响 CPC 患者 OS 的主要预后因素,不过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治疗方案和结局标准异质性大等局限性,影响了对预后因素的准确判断。
七、未来研究方向
为优化 CPC 的治疗管理,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向开展:一是通过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学分析,寻找驱动突变和生物标志物,开发靶向治疗;二是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策略在 CPC 中的疗效;三是开发细胞和动物模型,在临床应用前测试新的治疗方法和联合策略;四是研究精确放疗技术,如自适应放疗和质子束治疗,提高疗效并减少毒性。这些研究方向有望改善 CPC 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个性化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