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期推荐:为解决单克隆抗体(mAb)脑部递送效率低下的难题,Hsien Wei Huang团队通过构建hFcRn转基因小鼠模型,系统评估了不同pH结合特性的Fc突变体(YTE/YPY/YQAY/IHH)在血浆、脑组织匀浆和间质液(ISF)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发现YPY突变体(7+/6+)使脑/血浆AUC比值提升5.5倍,揭示FcRn在中性pH下的结合能力是促进抗体跨血脑屏障(BBB)转运的关键。该研究为CNS疾病抗体药物的Fc工程化改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肿瘤治疗领域,单克隆抗体(mAb)的脑部递送始终面临血脑屏障(BBB)的严苛筛选。尽管已有两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抗体药物获FDA加速批准,但脑部药物暴露不足仍是制约疗效的关键瓶颈。传统观点认为新生儿Fc受体(FcRn)仅通过pH依赖性的循环机制延长抗体半衰期,但其在BBB转运中的具体作用长期存在争议——既有研究显示FcRn促进抗体脑部外排,也有证据表明其缺失不影响抗体分布。为厘清这一科学争议,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Dhaval K. Shah团队在《The AAPS Journal》发表重要研究,通过系统设计不同FcRn结合特性的抗体突变体,首次揭示了中性pH结合能力对抗体脑部递送的决定性作用。
研究采用四大关键技术:①构建hFcRn转基因小鼠模型模拟人源FcRn表达模式;②通过定点突变获得四种Fc变异体(YTE酸性pH增强型、YPY/YQAY双pH增强型、IHH结合缺陷型);③建立大分子微透析技术实时监测脑ISF药物浓度;④结合ELISA和Bailer算法实现多组织PK参数的精准计算。
在"Results"部分,数据揭示惊人发现:YPY突变体(7+/6+)展现出3.86%的脑/血浆AUC比值,较野生型(0.70%)提升5.5倍,其ISF暴露量亦同步增加。而仅增强酸性pH结合的YTE突变体分布特征与野生型无异,证实中性pH结合是驱动BBB转胞吞作用的关键。意外的是,完全丧失FcRn结合的IHH突变体虽血浆清除加速,但其ISF/血浆比值达2.48%,提示FcRn缺失可能导致抗体在脑实质滞留。
"Discussion"部分深入阐释机制:BBB内皮细胞表面约4%的FcRn组成性表达,YPY等双pH结合突变体可通过"表面捕获-内化-跨细胞转运"的三步模式突破屏障。而IHH突变体则可能经BCSFB旁路途径进入脑脊液后,通过glymphatic系统缓慢渗透至ISF。该研究不仅解决了FcRn作用机制的长期争议,更提出"pH结合谱系优化"的新策略——适度增强中性pH结合可提升脑部递送效率,但过度结合反而导致胞内滞留。
这项研究为CNS抗体药物开发带来范式转变:针对脑内皮靶点(如抗VEGF治疗胶质瘤),可采用YPY突变增强局部富集;而需要广泛脑实质分布的药物(如抗Aβ抗体),IHH突变可能更有利。研究者建立的PBPK模型已开始指导双特异性抗体设计,通过精确调控FcRn与靶标受体的pH敏感性,实现脑部递送的可编程化控制。这些发现为攻克神经疾病治疗的最后堡垒提供了关键理论武器。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