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北部Bontanga灌区地表水与沉积物中丁草胺污染对人类健康及生态风险的评估与环境启示

时间:2025年5月9日
来源:Environmental Nanotechnology, Monitoring & Management

编辑推荐:

为解决加纳北部灌区农药残留导致的生态与健康风险问题,研究人员针对Bontanga灌区地表水及沉积物中丁草胺(Butachlor)污染开展多维度评估。通过GC-MS/LC-MS检测发现水样中Butachlor浓度(4.74–118.85 μg/L)远超EFSA阈值(0.5 μg/L),TU(毒性单位)和RQ(风险商数)分析显示其对藻类(0.28 TU/222.56 RQ)和鱼类(0.13 TU)存在中高慢性风险,而HQ(危害商数)<1表明人类非致癌风险较低。该研究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区农药管理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广告
   X   

在加纳北部广袤的稻田中,一种名为丁草胺(Butachlor)的除草剂正悄然渗透进灌溉水系。作为当地水稻种植中防控杂草的主力军,这种氯乙酰苯胺类农药通过径流进入Bontanga灌区的排水河道,最终汇入白沃尔特河——这条河流不仅是生态命脉,更是沿岸农民饮水和烹饪的直接水源。尽管农药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在发展中国家引发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缺乏规范的使用方式、随意丢弃的农药包装、以及将空容器改作储水器具等危险行为,使得加纳这样的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生态与健康双重威胁。

针对这一现状,来自加纳的研究团队在Kumbungu地区的Bontanga灌区展开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系统采集了100份水样和50份沉积物样本,结合对50位农民的问卷调查,首次采用毒性单位(TU)和风险商数(RQ)方法,全面评估了丁草胺在800公顷灌区内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健康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Nanotechnology, Monitoring》期刊上,为西非农业区的农药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范本。

研究团队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精准测定污染物浓度,同时检测pH、电导率等理化参数。通过建立TU模型计算急性生态风险,采用RQ评估慢性暴露效应,并引入危害商数(HQ)量化人体健康风险。样本来自灌区10条支流(Lateral 1-10),覆盖了主要水稻种植区的排水网络。

3.1 地表水理化参数
检测显示水体呈碱性(pH 7.64–8.94),总溶解固体(TDS)均值11.3±0.90 mg/L,符合WHO标准。有趣的是,高碱性与低电导率(26.56±0.28 μS/cm)的异常组合,研究者推测可能与河床碳酸盐溶解或作物残体燃烧有关。

3.2 现行农药使用调查
70%农民缺乏正规教育,依赖经销商指导用药。12种农药活性成分中,丁草胺是唯一被所有农户大量使用的除草剂。令人担忧的是,54%农户随意丢弃农药包装,仅1%按环保标准处理。

3.3 丁草胺污染分布
水样检出浓度4.74–118.85 μg/L,均值55.83 μg/L,100%检出率远超欧盟0.5 μg/L限值。而沉积物样本均低于检测限(0.01 mg/L),研究者归因于丁草胺的低水溶性和碱性环境加速降解。

3.4 生态风险评估
TU分析显示:藻类(0.28)和鱼类(0.13)面临中等急性风险,水生无脊椎动物风险较低(0.02)。但RQ值高达222.56(藻类),表明长期暴露可能严重破坏水生食物链基础。研究者指出,丁草胺可能通过抑制藻类光合作用和脂肪酸合成引发生态级联效应。

3.5 健康风险
尽管HQ值(儿童0.002–0.053,成人0.0004–0.0113)均<1,显示非致癌风险可控,但研究者警告:长期接触氯乙酰苯胺类化合物可能导致肝毒性、淋巴细胞异常等病理变化,且农民直接饮用未处理河水的行为可能放大实际风险。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加纳北部灌区农药污染的严峻现状。通过创新性地整合生态毒理学与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者证实:即使单一农药的短期风险可控,其长期累积效应仍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他们建议:立即实施农药综合管理(IPM)政策,推广抗虫作物品种,并建立农药包装回收体系。该成果不仅填补了西非农业区农药污染数据的空白,更为发展中国家平衡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研究需关注丁草胺代谢物的环境行为,并开发适用于本地物种的生态风险评估框架。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