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尾骨痛的物理治疗方法:有效性和临床疗效评估

时间:2025年5月27日
来源: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编辑推荐:

本综述聚焦尾骨痛(Coccydynia)的物理治疗效果,纳入 9 项 RCT(共 532 例患者)。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显著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手动疗法对新发患者效果显著,肌内效贴(KT)可改善疼痛但对功能影响有限。建议未来研究需标准化方案、扩大样本并延长随访。

广告
   X   

尾骨痛(Coccydynia)是一种以尾骨及其周围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坐位或体位转换时疼痛加剧,可由创伤、分娩、重复性劳损或特发性因素引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在女性中更为常见(男女比例 5:1),肥胖、创伤等为危险因素,约三分之一患者病因不明。诊断主要基于病史和临床检查,动态 X 线可辅助评估尾骨活动度(活动角度超过 25 度视为异常)。治疗包括保守措施(如特制坐垫、坐浴、非甾体抗炎药)、手动直肠内技术、药物神经阻滞、射频消融,难治性病例可手术切除尾骨,其中物理治疗在疼痛、活动度和功能障碍管理中至关重要。

本系统综述旨在评估保守物理治疗干预尾骨痛的有效性,检索 PubMed、PEDro、Scopus 和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 1963 至 2024 年发表的 RCT,采用 PEDro 量表和 Cochrane 偏倚风险工具评估方法学质量,重点关注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手动疗法和肌内效贴(KT)等干预措施。

研究共纳入 9 项 RCT(532 例患者),方法学质量评估显示 6 项为中高质量(PEDro 评分 6-7),3 项为低质量(评分≤4),Cochrane 偏倚风险评估显示部分研究在分配隐藏和盲法领域存在中高风险。

疼痛缓解方面:8 项研究评估疼痛 reduction,ESWT 表现突出。Lin 等比较 ESWT 与短波透热疗法和干扰电流,发现 ESWT 组 VAS 和残疾评分显著降低;Gönen Aydın 等观察到 ESWT 组疼痛和 SF-36 评分在 1 个月和 6 个月时持续改善;Ahadi 等对比 ESWT 与皮质类固醇注射,显示 ESWT 组疼痛缓解更持久。手动疗法方面,Maigne 等发现直肠内松动术较短波疗法可带来短期疼痛缓解,但 6 个月时效果减弱;Okur & Vural 对 19 例急性创伤性尾骨痛患者行每周 1 次共 4 次手动治疗,疼痛减轻。KT 方面,Mosaad 等发现 KT 联合常规治疗较单纯常规治疗或反向 Kegel 运动更能显著减轻疼痛。生物反馈作为皮质类固醇注射的辅助治疗,虽两组疼痛均改善,但未显示额外镇痛效果。Wang 等对 184 例患者行骶尾外手法治疗,VAS 评分显著降低。

功能结局方面:6 项研究使用 ODI、SF-36 等评估功能,所有治疗组功能残疾均改善。ESWT 组 ODI 和 SF-36 评分改善更显著;手动疗法早期功能有提升,但效果随时间下降;KT 组虽疼痛控制更好,但 1 个月随访时 ODI 评分无显著差异。

客观指标方面:Mohanty & Pattnaik 通过压力痛阈值(PPT)和无痛坐位持续时间评估,发现拉伸和胸椎松动术可提高 PPT 值、延长坐位耐受时间;Gönen Aydın 等利用 MRI 观察到 ESWT 治疗后尾骨活动度增加,与疼痛和生活质量改善一致。

治疗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各研究治疗依从性高(脱落率 < 2%),非侵入性干预(如 ESWT、KT)较直肠内或手动技术更易被患者接受,部分研究提及患者对手动疗法的口头满意度及生物反馈组患者更高的护理参与度,但未转化为更好临床效果。

讨论部分指出:尾骨痛因多因素病因和治疗反应差异带来临床挑战,ESWT 对慢性疼痛且尾骨稳定患者疗效显著,但需标准化治疗参数(如疗程、强度、频率)及更大样本、更长随访验证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手动疗法对创伤性或新发尾骨痛有效,但缺乏强对照组和长期随访。KT 可改善疼痛感知,但对功能影响有限,生物反馈未显示额外优势,治疗需个体化。此外,性别、BMI、病因(创伤性 vs 特发性)对治疗反应的影响在现有研究中未充分探讨,未来需针对性设计研究。

局限性包括:研究异质性(评估工具多样、主观)、样本量小、随访短,偏倚风险(尤其盲法和分配隐藏)影响内部效度,检索可能未涵盖所有相关物理治疗干预(如一般运动、康复计划)。

结论认为:物理治疗(尤其 ESWT)是有前景的保守治疗选择,ESWT 效果更持久,手动疗法适合新发患者。但需标准化方案、扩大样本、延长随访以强化证据基础,指导临床决策。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生物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