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创新性地提出将鳞翅目(Lepidoptera)幼虫宿主植物支持的物种数量作为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basins)设计的量化指标,填补了工程学与生态学交叉领域的知识空白。通过系统分析水文调节、营养保留等核心功能与鳞翅目多样性的关联,为城市雨水管理设施(如雨花园、渗透池)的生态优化提供了可操作框架,尤其强调植物选择对能量流动(如食物链)和栖息地供给的关键作用。
传统生物滞留设计主要关注水文调控和污染物截留,而最新研究揭示了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潜在价值。鳞翅目(蝴蝶和蛾类)因其在能量传递和授粉中的关键作用,成为评估生物滞留设施生态功能的理想指示类群。
全球数据显示,鳞翅目物种正经历多大陆范围的衰退,如比利时29%的物种已灭绝。城市化导致的栖息地碎片化、氮富集和微气候变化是主要驱动因素。生物滞留设施作为城市"生态岛屿",其设计选择可能加剧或缓解这一趋势。
计算表明,生物滞留系统接受的氮负荷(100-300 kg N/ha/yr)接近农业施肥水平。这种富集环境会筛选出适应高氮条件的植物,进而影响鳞翅目群落组成。例如,沼泽白栎(Quercus bicolor)支持511种鳞翅目幼虫,而紫锥菊(Echinacea purpurea)则不支持任何物种。
鳞翅目多样性可综合反映四大生态系统功能:
墨尔本案例显示,保留落叶层(>5cm)可使节肢动物多样性提升40%。建议设计时:
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
这些发现为将生态工程(eco-engineering)理念融入城市雨水管理提供了新范式,标志着从单纯"处理设施"向"多功能生态节点"的范式转变。
生物通 版权所有